新常态下提升校园招聘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戈凌云 孙雅洁
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苏州,215000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对人才需求提出更高要求。校园招聘作为企业获取青年人才的核心渠道,其有效性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传统的招聘平台和方式已难以满足企业、高校和毕业生三方的需求,因此,提升校园招聘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数智化转型加速、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以及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等新常态下,深入调研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主体对校园招聘的需求,提出提升校园招聘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旨在为地区性人才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常态 校园招聘 有效性
一.“新常态”现象的调研
1.数智化转型加速带来招聘新现象
随着数智化转型的加速,招聘领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催生了许多新现象,比如智慧化面试、AI简历筛选、数据分析驱动录用决策、CRM人才库系统等技术应用已经普及。数智化转型推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招聘中的应用,智能化招聘工具已成为新的常态。
2.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催生招聘新模式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复杂化,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对技能要求的多样化上,还反映在人才素质、文化适配性、尤其是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因此招聘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比如通过职业测评工具和预测模型精准人岗匹配,以完成短期项目或特定任务检测解决问题与人际沟通的能力,以灵活使用AI工具创新实践方法,以校企深度合作保障招聘高质量完成。随着人才需求的进一步复杂化,招聘模式也将继续创新和演变。
二.“三主体”对校园招聘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学生、高校、企业三主体的问卷和访谈调研,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与质性数据研究,按主体站位不同,分别总结了对校园招聘会的需求。
1.学生主体求新意
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职场的“主力军”和“预备役”,传统的招聘模式已经被数智化技术所替代,毕业生呈现出明显的“移动化、触网化”特征,更新更有趣更多元的招聘方式才能吸引他们。例如新媒体的体验、线上线下的联动、真实场景的模拟等更受毕业生的追捧。
2.高校主体求实意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是用人单位和学生对接的平台,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其核心目标,也是其人才培养的结果反映。因此,将两者无缝对接就成了高校举行校园招聘的迫切需求。一方面高校以就业结果为导向,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岗位;另一方面又以过程为导向,把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和就业教育完成双方的高质量对接,提升就业质量。
3.企业主体求合意
企业作为务实的盈利性组织,对于校园招聘的需求是实现人岗的适配性,提升组织效能,即合理合意。企业在规划校招时尽管预测了后续的培训成本,但降本增效依然是坚守的原则之一,这就使企业在进行校招时期望既能实现到岗即用,又能实现企业文化的迅速植入,更能实现创新资源的持续开发。
三.“有效性”提升的方法与对策
基于“三主体”对校园招聘的需求,通过问卷与访谈,线上与线下联合调研,针对“招聘会冷场”、“专业对口率低”、“入职后水土不服”等现实“症状”,在新常态下,尝试构建“三元”(即用人单位、企业、高校)协同模式来提升校园招聘的有效性。
1.数智引领,重建校招流程
传统的校园招聘是以线下实地链接为主,即企业将招聘需求发给学校,学校进行合法化筛选后,推送给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把有意向的学生推荐给企业。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毕业生冷场现象,使三方都无所获。根据对毕业生校招满意度的调查可知,冷场现象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毕业生对企业一无所知,或仅限于知道企业名称;二是对招聘岗位胜任力的自我怀疑;三是对未来的职业目标和生涯发展的迷茫。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数智化环境和技术,尝试构建更贴近毕业生群体的协同招聘流程,如图1所示:
重建的流程将传统单线链接改为了线上线下的双线模式,即先把企业简介和招聘需求进行线上发布,同时开通线上互动平台,将需求信息接入校园招聘数据平台,通过移动端推送给相关专业毕业生,并开通各类职业测评端口,将人岗适配性检测前置。而线下则利用高校产教融合平台让学生进行企业真实任务场景的岗位体验,线上线下相结合,匹配出合适的学生,完成线上职位申请的信息填报。随后校企双方完成面试甄选预约,并发布正式通知,通过分轮面试筛选出合适人才。最后将录用结果反馈至校企各自的数据平台。
2.跨界多元,拓展校招渠道
90后、00后是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对互联网平台下的新媒体运用更为亲切,信息推送的接受度也更高。这就要求校企双方能迎合青年学生的特征,拓展更为多元的招聘渠道。
(1)利用新媒体打造校企新链接
通过对毕业生调研,较受欢迎的渠道有:借助官微、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渗透品牌影响力;利用短视频或神曲等形式推送企业简介和品牌故事;通过社群软件平台对企业进行“反背调”;使用vlog、条漫等展现企业文娱福利等。使用这些方式,在校园招聘还未正式开启前就进行市场预热,有效吸引了毕业的关注,有助于提升应聘比,在促成有效录用的同时,更广泛地提升和扩展了品牌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
(2)利用直播间搭建甄选云平台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直播面试、直播带岗、云端招聘会、空中宣讲会等云平台受到追捧。更有企业将面试外包给直播平台,为候选人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体验;还有的企业在直播带岗中就直接做出录用决策,让毕业生感受更为高效和更有冲击力的服务效果;通过直播间的互动和有奖问答能迅速锁定毕业生的关注,并获取有效信息;企业在直播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远程面试,这是最受毕业生欢迎的原因之一,这也大大减少了高校的负担和工作量。总之,直播面试云平台以直观、全面、真实和趣味等特征成为当前最高效且应用最广泛的校招渠道之一。
(3)利用AI工具优化新体验
与以上两种方式相配套的莫过于AI工具的应用了。当前,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校园招聘也赋予了新的体验。比如:AI简历筛选机器人、AI虚拟招聘会、AI聊天机器人、AI智慧化面试系统、AI人才库建设系统、AI个性化推荐等工具的应用,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提供沉浸式体验,提升互动体验效果,还能减少人为偏见,保障甄选过程的客观公正,提升了录用决策的准确性。通过合理运用AI工具,校企可以更高效地拓展校园招聘渠道,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3.产教融合,创新校招模式
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实现校企深度对接,是提升校园招聘有效性的助推剂。在校企合作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校招模式也在持续更新。
(1)定制化班型是持久深入合作的主要模式
产教融合平台下的定制化班型主要有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创新实验班、现场工程师班等形式,其核心是学生与企业的深入沟通,包括技能技术、实践经验、职场沟通等多方面的深度传授,并通过师资互换、学分替换等现场教学和工学实践,将企业文化与品牌价值提前渗透,使最后的校园招聘水到渠成,且录用的毕业生对企业的粘附力和适应性更强,从根本上稳固了企业人才队伍。这类班型还通常设有“校园大使计划”,利用“学长效应”形成传帮带模式,有效保持了校企深入持久的合作关系。
(2)真项目真任务是创新校招体验的重要补充
在产教融合机制下,基于毕业生群体求新意的需求,由学校提供平台,引入企业真项目和真任务是创新校招体验和提升校招录用比的重要补充手段。目前各大高校主要引入横向课题、冠名技能大赛、各类专项比赛、岗位任务模拟赛、校企联合实训等方式开展实操。通过在真场景中真项目真任务的体验,企业可以提前了解毕业生多维度的职业能力,构建人才画像,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学生在充满新意和挑战的体验中也可以提前评估自我对未来职业的适配性,减少盲目就业,并找出不足,尽早补缺;学校通过这种合作的方式获取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信息差,在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同时,更有利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市场需求,培育出更符合市场终端的优秀人才。
(3)专场招聘会是提升招聘实效的最佳形式
基于企业招聘需求的完整表达,综合型校招的实效并不明显,更多企业希望能提前锁定匹配专业,召开专场招聘会或微招会,将企业宣讲、简历筛选、面试实施等流程完整呈现,提高招聘有效性。虽然“短小精悍”是这类招聘会的特性,但却是提升招聘实效的最佳形式。这就要求企业对招聘需求有精准把控,学校提供更灵活的服务机制和更智能化的服务平台,才能保障学生的参与率。
4.精准测评,提升校招成效
(1)普及职业测评,规划职业方向
高质量就业的核心指标之一是专业对口率,而实现这一指标的关键是人岗匹配。在毕业生即将上岗之前,高校普及常模下的职业测评是实现人才科学化甄选的基础。学生通过职业倾向性、人格类型、职业能力和心理等测评,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确定初步职业方向和目标,为其职业选择提供重要参考。面对扑面而来的就业信息,建立基本的甄选能力,有的放矢,实现有效匹配的同时也提升了校招的有效性。
(2)针对个体特征,弥补职业能力
在新常态下,多维度的用工需求时刻鞭策着高校毕业生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但经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并不清楚应该从何处着手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基于学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给与以下一系列策略以供参考。第一,根据职业测评结果,提前做好职涯规划;第二,积极投入企业真实项目,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积累实战经验;第三,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活动,加入各类组织,提升解决问题和人际沟通的能力;第四,前瞻性地学习专业领域前沿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信息化操作和人机交互的能力;第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趋势变化,了解新兴行业和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和目标。
四.总结
新常态下,提升校园招聘的有效性需要“三主体”多维度共同提升。企业、高校与毕业生需形成目标一致的合作网络,借助AI、大数据等工具优化招聘流程与人才匹配,通过提升校园招聘的有效性实现高质量就业。在这个过程中,三方都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和优化招聘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丽红.当前企业校园招聘的现实困境与因应之策[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3.
[2] 黎传熙, 廖燕如,胡廉.经济新常态下人才招聘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2.
[3] 王天丛.企业“校园招聘”的思路与方法[J].现代企业文化,2023.
[4] 高一搏.企业校园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
作者简介:
1.戈凌云,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2.孙雅洁,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苏州市职业大学研究性课程“新常态下提升校园招聘有效性的方法研究”项目成果(编号:SZDYKC-2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