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反霸凌宣传工作研究
刘金龙 通讯作者:成婧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以吉林省J市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剖析未成年反霸凌宣传工作现状与需求。据此设计并实施服务方案,涵盖微观、中观、外宏观系统干预。结果显示方案有效提升学生报告率、教师处理信心,降低霸凌事件发生率,为未成年反霸凌宣传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未成年人;反霸凌知识宣讲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校园霸凌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本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反霸凌知识宣讲效果,丰富校园霸凌防治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发展受多层次生态系统影响,为全面分析宣讲效果提供新视角,有助于深入了解各系统在霸凌防治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完善校园霸凌防治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提升家庭教育、推动社会协同,为社区和社会机构参与反霸凌提供参考。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本研究校园霸凌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重复性的、具有力量失衡性(如身体、社交或权力不对等)的故意伤害行为,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排斥及网络欺凌等形式。
国外在未成年反霸凌方面,通常强调多方主体的联合与各界力量的调动。如,挪威的Olweus反霸凌计划,不仅制定全校范围的反霸凌准则,还鼓励教师设计预防与治理计划,加强社区宣传等。美国则通过立法推动反霸凌工作[2],已有49个州公布了反对校园霸凌的法律法规,并在45个州颁布了学区治理政策。国内在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反霸凌方面,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角度对校园欺凌进行归因分析[1],强调社会工作介入应结合社会学与心理学优势,提供差异化策略,涵盖预防、治理及事后干预[3]。同时,还强调网络欺凌的应对与挑战。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学生、教师及家长三版校园霸凌问卷,在吉林省J市选取小初高各1所实施分层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学生450份(小学180/初中135/高中135),教师80份(小学32/初中24/高中24),家长420份(小学170/初中125/高中125),数据覆盖三大学段核心群体。
(二)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旨在将个体置于多层次生态系统中分析。本研究中,微观系统层面主要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反霸凌知识宣讲后的变化[4]。中观系统层面主要关注家校互动、教师反馈等方面的变化。外部系统层面主要关注社区资源对宣讲效果的影响宏观系统层面主要关注社会对校园霸凌的重视度、教师和家长对校园霸凌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5]等。
三、研究群体现状与需求评估
(一)研究群体现状
J市未成年人反霸凌教育存在多系统交互性障碍:微观层面,学生认知与行为割裂显著(80%知悉霸凌定义但仅35%主动报告,高中沉默率达48%),教师群体呈现能力缺口(整体培训率32.5%、初中仅12.5%)与干预意愿分化(67.5%倦怠、41.7%高中教师升学回避),家长监护责任认知薄弱(38.1%知法率)与沟通缺失(52.4%低频沟通)形成双重风险;中观层面家校协作低效,教师配合认可度28.6%与家长沉默率54.3%相互掣肘,社区心理服务覆盖率(33.3%)与专业师资(0%)严重失衡;宏观层面法律普及与执行脱节(76.2%普法率却不足27.6%启动法律程序),形成"认知-实践"断层。
(二)需求评估
在反霸凌干预中,微观系统层面需改善学生家庭沟通、教授应对策略与自保技巧,对教师开展专业培训以提升干预能力并融洽师生关系,同时帮助家长掌握反霸凌知识及提高沟通教育能力;中观系统层面要求家校畅通沟通渠道、明确分工协同处理,并建立家长配合反馈与学校资源支持的双重机制;外部系统层面需社区增加青少年心理支持投入并设立专业服务机构;宏观系统层面既要通过宣传引导提升社会重视度,也要完善法规宣传以强化法律威慑力。
四、服务方案与设计实施
(一)方案设计
微观系统方面,针对学生群体,按学段设计分层宣讲,小学用情景剧与互动游戏,初中开展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高中进行法律条款解读及辩论会以提升认知与行为转化,同时每班选拔2名 “反霸凌小卫士”每月开展主题活动,将“主动报告霸凌” 比例提至 50%;针对教师群体,联合教育局开设 16 课时涵盖《未成年人保护法》应用和心理疏导技巧的 “霸凌干预实务课程”,使教师培训率达 80%;针对家长群体,通过每季度 1 次社区讲座和每周 1 期线上问答开展法律科普工作坊,将家长法律条款知晓率提至 70%。中观系统上,在学校公众号嵌入“霸凌事件匿名上报系统”并推送处理进展,将家校协作满意度提至60%,每月分学段举办 “家校圆桌会” 共同制定班级反霸凌公约。外部与宏观系统整合中,与 J 市 3 个社区合作设立 “青少年心理服务站”,覆盖率达 50%,每个社区至少配备 1 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同时联合司法局制作《校园霸凌法律指南》动画短片覆盖全市中小学,使师生政策知晓率达 90%。
(二)服务实施过程
准备阶段(1-2个月)资源整合:对接教育局、社区、司法局,组建跨部门工作组;试点运行:在1所小学、1所初中开展首轮宣讲及培训,优化方案。实施阶段(3-8个月)分层推进:微观系统:按学段完成3轮宣讲(每月1轮),教师培训分4批次完成;中观系统:启动家校平台,每校至少召开2次圆桌会;外部联动:社区服务站正式运营,同步推送法律动画至全市学校。巩固阶段(9-12个月)效果复盘:收集学生行为数据(如报告率)、教师培训反馈、家长法律认知测试结果;长效机制:将反霸凌课程纳入校本必修课,社区服务站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三)服务评估
过程评估量化指标:宣讲覆盖率(目标100%)、教师培训完成率(80%)、家校平台使用率(≥70%);质性反馈:通过焦点访谈(每校抽取10名学生、5名教师、10名家长)评估参与体验。结果评估微观系统效果:学生“主动报告霸凌”比例从35%提升至52%(问卷前后测);教师霸凌处理信心评分从3.2/5提升至4.5/5(Likert量表)。宏观系统影响:社区心理服务站使用率达65%,霸凌事件同比下降28%。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系统验证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反霸凌宣传工作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结果表明,分层宣讲、家校协同及社区资源整合能有效缓解学生认知行为割裂、改善教师干预能力及强化家长法律意识。跨系统协作机制显著降低校园霸凌发生率,证实微观、中观与宏观系统的联动干预对霸凌防治具有结构性价值,为完善反霸凌实践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路径参考。
[1]吴帆.防治校园霸凌的社会工作实践路径[J].中国社会工作,2024,(12):1.
[2]于阳,史晓前.校园霸凌的行为特征与社会预防对策研究——基于50起校园霸凌典型事例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9,(05):5-15.
[3]席小华,金超然.社会工作在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9,(01):52-66.
[4]朱娜.社会工作介入困境青少年的个案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视角[J].贺州学院学报,2018,34(03):107-111.
[5]徐安琪,吴迪.浅析校园霸凌问题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与政策法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27):76.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JX2019C51)和吉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LJY202373950607)的阶段性成果。邮箱:刘金龙 1998年10月25日 男 汉族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硕士 医务社会工作 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