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意境”现代化、世界化
崔龙女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一、意境及发展过程
(一)意境
“意境”是一个美学范畴,“意”指心中情意,即思想感情。“境”有多种含意。一指疆土界线。二指精神领域。又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还指景物或物境。“意境”则指最早提出“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是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他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从王昌龄的分类可见,三种境界是王昌龄对诗歌境界的分类。王昌龄的诗歌风格以委婉含蓄为主,多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曲折深远的意境。
意境、物境和情境构成“境界说”的全部,而意境为“境”的最高级。诗或画能够给人想象和韵味,意境应该是自然的,能够抵达欣赏者内心的,最终在主客体交融的情境中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绝妙。王昌龄诗作《听流人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他通过对客中听筝的描写,“孤舟”“微月”“枫林”等意象构成了极为凄清的意境。全诗意境凄清,意蕴深远,极具艺术感染力。
(二)发展过程
在先秦时期的老庄美学中,出现了“象”这个范畴,它以道家为基础,本质是“道”。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体现了对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象”的范畴发展为“意象”,是形与情的结合。发展到唐代,“意象”作为艺术本体的范畴普遍使用,推动了对诗歌的审美形象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提出“境”,“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一步,他认识到诗歌中“情”与“境”之间关系紧密,境中有情、情随境抒。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唐朝中期,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提出从实景中通过细致描写引起读者联想,借助暗示和象征等多种方法,使读者可以在实景外构建更广阔的艺术境界,并且体会其言外之意。司空图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又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等观点,进一步拓宽了意境研究的范围。从此,意境论的基本内涵与理论框架确立。
明清至近代是意境说的发展时期。意境说不仅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人们对意境的审美特征认识更深刻。如“情景交融”论,宋代提出,到明清时期则广泛见于诗、词、画、戏曲等理论中。 ①
关于“意境”说,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特性及意义作了全面论述,使意境说更为完善。王国维意境说认为,作品之魂在于“意境”,而意境是通过情感,意象,语言以及读者的主观想象构建的。作家需要用心创作,使作品的意境与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二、意境现代化、世界化的争论
“意境”理论来源与诗学内涵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就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来源,各方学界也各执一词。大体可分为三种来源:一种为叔本华与席勒影响说,即“意境”来源于西方美学。第二种观点为“本土传统说”。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王国维“意境”理论来源“德国美学的中国变体”说”。
现代美学的转变在于王国维提出“意境”说。此后,朱光潜对其美学观点进行深化,提出了“人生艺术化”,利用感官进行分析和解读。宗白华强调意境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的活力,倡导积极入世,深入探讨意境的
本质和价值。
本文认为,以宗白华为代表的意境现代化相关理论研究较为可信。宗白华在古代意境理论和王国维境界说的基础上,对意境的涵义、特点、创构等进行了现代阐释,他认为中国艺术意境的特点为“道”“舞”“空白”,提出庄子追求动静合一,自然人为相宜等,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古为今用、中西结合。这对现代化的艺术学理论积累了宝贵经验和财富。
促进了整个意境理论的进一步现代化。
三、意境现代化、世界化的价值及意义
丰富“意境”内涵。各界虽然对“意境”现代化、世界化问题讨论不休,但也侧面反映出“意境”理论的迅速完善与发展。从老庄美学的萌芽到王国维集大成,再到宗白华、朱光潜提出更为完善的“意境”理论,“意境”的内涵在不断扩大,逐渐系统化。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最具代表,其理论不是照搬古典意境理论,而是中西兼容,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哲学巧妙地结合,将领域拓展到诗歌、绘画。 ② 意境的范畴扩大,呈现出跨学科趋势。
现代意境研究的学科建构。学科建构是现代意境研究的终极目的。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引入意境范畴及前人观点。后来,朱光潜在《诗论》中专门讨论“诗的境界”问题。这些是早期的努力。80 年代以来,“意境”研究空前繁荣,同时,意境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呈现在各类著作中,最终推动了意境学科系统的建立。 ③
促进文化交流。近些年,我国的古代文学理论作品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众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流向海外。但流传范围多有局限。中外文化交流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跨文化阐释非常重要。利用西方的文学模式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阐发,可能会产生误读,但有利于中国传统诗学在海外的传播。如刘若愚的意境理论并不是简单地把“意境说”的相关古典诗话简单对译词汇, ④ 而是立足于中西文化,进行理论化的阐释。
结语
总而言之,“意境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重点。它从老庄美学开始萌芽,从王昌龄提出“意境”正式形成,到明清王国维的集大成,之后宗白华、朱光潜为代表现代化与世界化,“意境”理论集百家之长经过了众多学者努力,深化与完善。这将长期有利于我国文学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耳:《老子·庄子》,北京出版社,2006 年。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3]李壮鹰: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4]黎鲲:《“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文教资料》2012 年。
[5]邵阳:《宗白华的意境论及其独特的美学内涵探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年。
[6]古风:《现代意境研究的学科建构》,《光明日报》2002 年。
[7]黄雨璇:《以“意境说”为例探讨我国古典文论当代发展路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
注释
① 黎鲲:《“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文教资料》,2012 年。
② 邵阳:《宗白华的意境论及其独特的美学内涵探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年。
③ 古风:《现代意境研究的学科建构》,《光明日报》,2002 年。
④ 黄雨璇:《以“意境说”为例探讨我国古典文论当代发展路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