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园林工程植物配置优化研究
杨晓娟
河北旭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引言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与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剧,园林绿化在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然而,传统园林植物配置多注重观赏性,忽视生态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与生态服务能力减弱。近年来,生态理念逐步引领城市园林建设,如何优化植物配置以实现多功能协同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生态理念下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理念强调以自然规律为依托,通过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在城市园林工程中,生态理念不仅要求植物配置符合景观美学,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适应性。具体而言,生态理念下的植物配置需兼顾物种多样性、结构层次性、功能复合性以及景观季相变化,促进城市绿地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首先,物种多样性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生态型、生活型的植物,可以增强植被群落的抗逆性与自我更新能力。其次,层次结构优化有助于提升园林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和生态服务功能,如通过乔、灌、草结合,形成立体多层次的绿色空间。此外,功能复合型配置有利于实现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蓄水保湿等多重生态效益。最后,动态景观配置能有效丰富城市景观的季节变化,提升居民的审美体验。生态理念下的植物配置不仅关注单一植物的生长特性,更注重群落协同和整体功能的实现,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当前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植物配置中暴露出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种单一,生态多样性不足
许多城市绿地过于追求观赏性和经济性,偏向于引进少量观花、观叶植物,导致绿地物种结构单一。单一化种植降低了植被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使绿地易受病虫害和极端气候影响,生态服务功能受限。
(二)本土植物利用率低
在植物选择上,外来树种和观赏性品种被过度采用,本土耐性强、适应性好的乡土植物却利用不足。这不仅削弱了城市绿地的生态适应能力,还增加了后期养护难度和成本。
(三)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复合性差
部分城市园林绿地缺乏乔灌草多层次配置,空间利用率不高,生态功能有限。尤其是在新建住宅区和市政公园,常见大片单一草坪或灌木带,未能实现水土保持、微气候调节等多重生态功能。
(四)忽视生态连通性与景观协同
园林绿地的空间布局缺乏整体性,绿地孤岛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各类绿地之间的生态连通性差,生物迁移和基因流动受阻,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减弱。
三、基于生态理念的植物配置原则与优化路径
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一)多样性与适地适树原则
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和韧性的基础。应根据城市气候、土壤、水文等环境条件,优先选用适应性强的本土植物和自然群落类型,丰富群落结构,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通过多样化配置,实现观赏、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群落层次与功能复合
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植物群落结构。乔木形成骨架,灌木和草本植物填补空间层次,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例如,在道路绿化中,可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合绿带,兼顾隔音降尘、景观美化与生态安全。
(三)季相变化与景观多样
利用植物的不同生长季节与色彩变化,丰富城市绿地的季相景观。在植物配置中合理搭配常绿与落叶、花卉与观叶植物,实现四季有景、步移景异。通过景观多样性提升居民的审美体验和城市空间的活力。
(四)生态协同与连通性提升
打破绿地孤岛化格局,通过廊道、缓冲带等方式实现不同绿地之间的生态连通,促进物种迁移与基因交流。结合城市生态网络规划,构建连片、连续的绿地系统,增强城市整体生态安全。
四、城市园林工程植物配置优化的实践策略
为实现基于生态理念的植物配置优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一)本土植物优先与功能群落营建
在植物选择上,坚持“适地适树、本土优先”原则,发掘和利用本地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增强城市绿地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通过模拟自然群落结构,建设功能复合型植物群落,实现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例如,在滨水湿地公园,
可种植本地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与乔灌结合,形成生态缓冲带,提升水体净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二)动态管理与多样景观塑造
根据城市不同空间和功能需求,采用动态、弹性的植物配置管理模式。定期调整和优化植物群落结构,防止绿地单一化和老化,保持绿地系统的活力与生态服务能力。结合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景观,提升城市形象与生态品质。
(三)提升生态连通性与系统服务能力
加强绿地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完善城市绿地网络系统。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滨河带和绿道,实现生境连续与物种流动。强化城市绿地对雨洪调蓄、温湿调节等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为城市应对极端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生态屏障。
(四)智能化管养与生态监测
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提升园林植物配置与管养的智能化水平。通过生态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植被生长、病虫害及环境参数,实现精准化、科学化养护管理。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态绿化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绩效与管理效率。
五、结语
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园林工程植物配置优化,不仅是提升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必然选择。通过物种多样性提升、本土植物优先、群落结构优化、生态连通性增强及智能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园林系统的整体健康水平与适应能力。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完善城市生态网络规划,推动政策落地与公众参与,促进生态理念在城市园林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只有坚持以生态为本,持续优化植物配置,才能为城市生态环境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周秀秀 , 孙伟 , 耿捷 . 绿色生态理念下园林工程植物配置优化研究 [J]. 园艺与种苗 ,2025,45(04):58-60.
[2] 谢孟銮 . 深圳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中植物配置及养护措施探讨 [J]. 南方农业 ,2024,18(18):160-162.
[3] 李晓华 . 基于园林景观绿化工程项目的植物配置策略及建议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2,2(1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