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图书馆视角下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作者

常征

湖南图书馆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公共图书馆是将古籍修复技艺从商业服务转化为公共服务职能的单位之一。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古籍修复事业和从业人员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时代。本文旨在从公共图书馆的视角,深入探讨古籍修复人才队伍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提升公共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水平,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古籍修复  古籍修复人才  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

1.古籍修复历史及意义

1.1古籍修复历史简述

北魏贾思耙所著的《齐民要术》就记载着“一书有毁裂, 丽卜方纸而补者, 率皆孪拳,瘫疮硬厚。瘫疮于书有损。裂薄纸如燕音械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我国古籍修复行业由来已久。在唐代以前,由于古籍装帧形式的原因,主要以卷轴样式为主,当时也与书画装裱统称为“书画装潢、裱褙”。自唐代以来,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诞生,使得板印书籍大量涌现,从而奠定了古籍的装帧样式从原来的单一性演变成如今的多样性。

从唐代开始直至明清两代,随着古人对纸张和文献的重视程度加深,也使得古旧书籍修复这个行业逐渐繁荣。据元史记载“中统二年设裱褙局”专为宫廷内部进行图书、字画的装裱工作,且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明清两代,由于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北京、苏州、杭州等发达城市,还形成了以“书”为中心的“书市街”,同时也带动了裱褙业的有力发展,形成了诸多老字号品牌如北京的“荣宝斋、肄雅堂”等。1953年在文化部的协调和大力支持下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正式成立科级建制“图书修复组”,古籍修复工作也正是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

1.2存在价值

文以载道,源远流长,卷帙浩繁的古籍之于人类文明而言,不仅是一个国家千百年来文化的脉络,更是源自古人弥足珍贵的时代历史,它承载着民族悠久历史的记忆,也是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载体。古籍的强大在于其承载的历史以及文化之重,同样古籍也很脆弱,无论是木板、竹简、棉麻、纸张,在时间的流失下,均会出现氧化、腐蚀的情况,此外保存、运输、翻阅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破损。因此古籍在为我们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保护它们的责任。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古代典籍经过聚散和转手以及天灾、战乱毁坏,大多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因而各界人士将这项技艺誉为古籍的“续命汤”。为保存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2.1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情况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工作开展以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人员不足百余人。全国范围内可独立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的古籍存藏单位不超过20所。且从业人员年龄平均在45岁以上。时至今日,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建立了培训基地、高等院校和传习所“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举办各类各级培训班、开展从中专至研究生的学历教育、师带徒的修复技艺传习等方式培养修复人才。

如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共设立了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1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32家传习所。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成立了古籍保护研究院,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培养古籍保护人才。至2020年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修复类培训班65期,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培训班总量的29%,其中包括汉文古籍修复培训班38期、西文古籍修复培训班10期、碑帖拓片修复培训班3期、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培训班12期、宗教系统古籍修复培训班2期。经过各方多年努力,全国古籍修复人员数量从不足百人增加到近千人。

从表象上看,古籍修复从业人员自2007年后呈稳步增长态势,各省市公藏单位先后成立或建设当地古籍修复场地,并通过公开招聘、选调、定向培养的方式聘用古籍修复专业人才,但从古籍修复行业内在了解得知,各存藏单位任然存在人员不足、从业人员技能较差、从业人员年龄断层、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多种问题。

2.2古籍修复从业人员面临年龄“断层”危机

古籍修复是一项很典型的手工艺非遗门类,也可以比做是行走在指尖上的一门艺术,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表现的一项特种技术。当今全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都面临着古籍修复从业人员年龄断层危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职称晋升难度较高。我国公共图书馆多数属于事业单位范畴,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工资待遇位于当地中等偏下水平,除正常工资绩效外,无任何经济补贴。在职称的晋升上,古籍修复从业者则更不具备任何优势;其二,招考单位及人数较少。公共图书馆在实施招聘过程中,会受到工作场地和人员编制数量的影响减少或不招录相关专业考生;其三,单位制度。部分公共图书馆内存在每3年或4年一次轮岗制度,个人可自愿或由单位统一调整,这也使得年轻馆员极少数能留在修复岗位上;其四,个人原因。古籍修复工作是一项较为枯燥的“无声”战斗。修复师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自身的意识松懈而造成对破损待修复古籍的二次伤害。由于古籍修复岗位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个人兴趣等因素,使得事古籍修复的工作者很难坚持下来,古籍修复人才的匮乏程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2.3重视修复数量,轻视修复质量

“质与量”的关系讨论在行业内由来已久,这主要体现在公共图书馆古籍修复领域内。矛盾点主要在于修复质量与修复数量无法达到正比。笔者个人认为这种矛盾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修复师的职业操守与古籍修复制度制定者的认知不匹配而造成的。

从制度建立的角度上来分析,重视修复数量一是为了保证当年修复情况的指标任务考核;二是避免由于修复数量减少导致工作人员在上班时不工作的情况发生。但从修复师的角度来看,古籍修复工作的时长是无法准确衡量的。古籍受到人为使用及保存环境等诸多因素,纸张从外观颜色到内部纤维结构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老化或破损,由于每本古籍破损的情况不同,修复师则需要根据相应破损情况作出修复计划,无法做到千篇一律的修复过程。这也是古籍修复技艺与其它非遗门类最不相同的特征表现。古籍修复的目的是为了延长古籍使用寿命,使之能够长久的保存和传播。如果一味的就修复数量而言,则在修复过程中必然会因为修复时长的原因,丧失掉一些基本的修复原则,继而导致古籍的二次损坏。

2.4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本末倒置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古籍修复事业的逐渐重视,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相继建设古籍修复场地,招录古籍修复相关从业人员,在人才队伍的培养方式上主要是以参加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型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为主,通过1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完成培训后回到本单位开展工作。一般而言,参加古籍修复培训课程需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低到高稳步学习,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可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各地区报名参加培训人员,依然存在着学非所用的现象,即参加培训学员不属于修复部门或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更有甚者打着外出培训的旗号,实则为所在单位将外出培训的机会当成是对某一员工的福利,使其外出公费旅游。再者,参加培训学员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时长较短,基础较差,却谎报从事古籍修复时间,参加高级培训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无法提高所在单位古籍修复工作的有效开展。

3.古籍修复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3.1充分认识古籍修复与古籍传承的关系

古籍修复技艺是伴随着古籍的老化破损而出现的一种特殊技艺。其本身就是一种手工技艺传承,同时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传。从需要抢救性修复的破损古籍来看,古籍修复是最直观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没有古籍修复技艺,则许多“危在旦夕”的珍贵古籍只能走向灭亡。通过文献记载和实物了解到,在我国大量的珍贵古籍是通过修复得以保存至今,才能让我们在今天依旧能一睹它的风采。古籍修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古籍修复不仅仅是修复书的原貌,而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历史记忆。古籍修复是一种传承也是从业者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3.2思维提升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思维观念的提升有利于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原本保守且神秘的古籍修复技艺已然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播到千家万户,只要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就可以了解到部分技艺的操作过程,不在需要通过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获得技术;另一方面,国家也通过开展实地培训、非遗活动展示等方式对古籍修复技艺进行有效传播,让普通人了解技艺,让从业者加强手艺。

3.3古籍修复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修复技能

古籍修复是一门综合性且知识学科,需要极强的心理受压能力和实操能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首先要全面掌握古籍的各类型装帧形式和分辨纸张类别的能力,基本技能要扎实稳健,要有职业操守和智慧;二是要有坐得住、拿得稳、心要静的态度,有崇高的志向,有较为丰富的辩证思维和修复技巧;三是要有科学态度,要将传统修复技术于科技相结合,在保证“四大修复原则”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善用科技。古籍修复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古籍修复人员却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逐代更迭,古籍修复人员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掌握好、利用好科技产品,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4.对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4.1提高人才培训质量

古籍修复人才是古籍保护工作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人才的培养及培训也是古籍保护工作中最为紧要的问题。不可否认,通过举办相关古籍修复培训班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要从严审查学员的身份信息,确保在培训完成后能继续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同时也需要后期考核机制的建设,从而达到在培训结束后监督或督促学员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加强技能学习,避免学非所用或技能掌握熟练度较差的情况发生。

4.2古籍修复工作要与新型科技技术相结合

古籍修复是一项包含多学科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体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补书”。古籍修复传统技艺是保证破损古籍复原的基础,多学科的融合则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在古籍修复、保护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科学性。科技器材的渗透使原本主要依靠修复师凭借主观经验所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功能。例如“高倍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在工作时能够在修复师对纸张类别判断不清时起到决断性作用;“测厚仪”也替代了原本需要靠“手感”挑选古籍修复配纸厚度的功能。新型科技产品的产生并不代表要将传统的技能丢失,而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来到图书馆时指出 “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 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修复从业者要始终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古籍修复这项传统手艺也会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与新型科技结合,并沿着历史前进的轨迹稳步前行。

结语

公共图书馆在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任重道远。加强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推动学术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人才数量的匮乏、专业素质的差异以及培养机制的不完善,都严重制约了古籍修复工作的开展。而面临的诸如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偏低等挑战,也增加了人才队伍建设的难度。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公共图书馆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策略。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不仅提供物质上的优厚条件,还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提高待遇和福利,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要让修复人员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回报。同时,加强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魅力,从而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其中。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公共图书馆才能更好的履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职责,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杜伟生.古籍修复队伍的建设及发展机遇[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S1):100-103.DOI:10.16334/j.cnki.cn31-1652/k.2008.s1.015.

[2]丛中笑.论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几个误区[J].图书馆学刊,2017,39(03):39-41.DOI:10.14037/j.cnki.tsgxk.2017.03.010.

[3]张同彬.论古籍修复及其人才队伍建设[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3,(01):105-107.

[4]张晓熹.试论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11,(03):626.

[5]史宝友,吕奕炜,韩赫宇.浅议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的职业素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08):41-43.

作者简介:常征(1995-)男 汉族 辽宁鞍山 本科 湖南图书馆 助理馆员 研究方向:古籍修复与古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