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研究

作者

王震

370322199402253115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究抗震设计原理、方法以及加固技术应用策略。剖析地震对建筑破坏机制,阐述抗震设计遵循的规范标准、选址布局、结构选型关键要点,详述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各部位抗震设计细节,介绍既有建筑加固原因、时机与多种加固技术手段,探讨面临挑战与应对,旨在提升建筑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建筑工程抗震领域发展。

一、引言

地震作为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工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地震频发区域,建筑抗震设计与加固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使新建建筑在地震来袭时有效抵御灾害,保障人员安全;对既有建筑适时加固,能提升其抗震能力,适应不断提高的抗震设防要求,二者共同为城市抗震防灾筑牢根基。

二、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机制剖析

(一)惯性力作用

地震发生时,地面剧烈运动,建筑由于惯性保持原有静止或运动状态,从而产生惯性力。当惯性力超过建筑结构构件承载能力,如梁、柱受拉压、剪切力过大,会引发构件开裂、变形甚至断裂,致使建筑整体结构失稳,造成倒塌风险。

(二)共振效应

若建筑自振频率与地震波某频段接近或一致,会引发共振现象。共振大幅放大建筑振动幅度,使结构承受远超常规地震力冲击,加剧结构破坏。不同结构形式、高度建筑自振特性各异,设计需规避共振风险,确保建筑抗震稳定性。

(三)地基失效

强烈地震可致地基土液化、沉降、滑坡等问题。液化使地基承载力骤降,建筑发生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倾斜;坡地建筑受滑坡影响,基础位移,结构受附加剪力破坏,地基失效常引发建筑灾难性后果,是抗震设计关键考量。

三、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点

(一)遵循抗震规范标准

各国及地区依据地震历史、地质构造制定严格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人员须精准掌握规范要求,依建筑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等参数确定设计地震分组、地震加速度等关键指标,从结构计算到构造措施全方位落实规范,确保设计合规有效。

(二)合理选址与布局

选址避开地震活动断层、软弱土、易滑坡地段等不良地质区域。建筑布局依场地地形、周边环境优化,群体建筑间距满足抗震要求,避免地震时建筑相互碰撞;合理规划建筑长宽比、高宽比,增强整体稳定性,减少地震扭转效应影响,降低地震破坏风险。

(三)科学结构选型

依建筑功能、高度、重要性适配结构形式。低层住宅可选砌体结构,加强圈梁、构造柱设置提升抗震;多层公共建筑常用框架结构,利用梁柱刚接形成空间体系耗能;高层建筑结合框架 - 剪力墙、筒体结构,发挥剪力墙、筒体抗侧力优势,合理分配刚度,保障结构在地震下安全。

四、建筑工程各部位的抗震设计细节

(一)基础抗震设计

1.基础选型优化

依据地质勘察结果,软土地基选桩基础,将荷载传至深部稳定土层,减少沉降;硬土地基可采用筏板基础,增强整体性。桩基础设计合理桩径、桩长、桩间距,考虑地震水平力作用下桩身受力特性,确保基础抗震可靠。

2.基础与上部结构连接加强

强化基础与上部结构连接节点构造,如设置足够数量、直径的锚固钢筋,确保地震力传递顺畅,防止结构底部脱节,保障建筑整体协同抗震,使基础与上部结构形成有机抗震整体。

(二)上部结构抗震设计

1.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遵循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原则。加密柱端箍筋提高柱延性,确保地震下塑性铰先在梁端形成,耗散能量;合理设计梁、柱纵筋配筋率,控制构件抗弯、抗剪能力,防止脆性破坏;加强梁柱节点核心区箍筋配置与混凝土强度,保障节点可靠传力。

2.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

合理布置剪力墙位置、数量,均匀分布于建筑平面,控制墙体间距,提高结构抗侧刚度。优化剪力墙洞口设计,避免削弱墙体太多,确保墙体在地震作用下稳定承载,同时加强边缘构件配筋,提升墙体延性与耗能能力。

五、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策略

(一)加固原因与时机

既有建筑因设计年代抗震标准低、功能改变、结构老化等需加固。老旧砌体房屋圈梁构造柱不足,抗震性能差;建筑用途变更,如仓库改商场,荷载增大,原结构承载不适应。在建筑改造、抗震鉴定不达标的情况下,应及时实施加固,提升抗震能力。

(二)加固技术手段

1.外包钢加固法

对梁、柱构件,采用角钢、钢板外包,通过结构胶或焊接连接。角钢约束构件,提高抗压、抗弯能力,增强延性,适用于不允许增大截面尺寸的加固场景,施工便捷,对建筑使用影响小。

2.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用碳纤维布、玻璃纤维布粘贴于构件表面,纤维方向依受力配置。利用纤维高强度特性分担构件拉力,提升抗弯、抗剪性能,自重轻、耐腐蚀,广泛用于楼板、梁加固,不改变结构外形,美观且高效。

六、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与加固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技术创新挑战

1.新型结构体系抗震设计难题

新结构形式如装配式建筑、张弦结构抗震设计经验少。装配式建筑节点连接在地震下可靠性待验证,张弦结构受力复杂,设计需创新理论方法,模拟分析难度大,制约新技术推广应用。

应对策略:科研院校联合企业开展抗震试验研究,积累数据;建立数值模拟模型,优化设计方法;制定专项设计规范,为新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推动技术成熟落地。

2.高性能材料应用困难

高强、高性能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抗震设计应用受限。材料性能与结构协同工作机理不明,施工工艺复杂,如高性能混凝土振捣要求高,易出现缺陷,影响结构抗震质量,需攻克技术瓶颈。

应对策略: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入研究材料 - 结构相互作用;优化施工工艺,编制操作指南;开展示范工程,积累应用经验,促进高性能材料广泛用于抗震领域。

(二)成本效益矛盾

1.抗震设计前期成本增加

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建筑设计需更多分析计算、采用高成本结构形式、材料,如高层选筒体结构成本高于框架,增加建设投资,业主经济压力大,部分追求短期利益者抵触,阻碍抗震设计提升。

应对策略: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展示抗震设计降低震后损失、维修成本,长期效益显著;政府出台补贴、税收优惠,鼓励业主提升抗震标准,平衡成本效益,保障建筑抗震质量。

2.既有建筑加固资金筹措难

既有建筑加固资金量大,业主、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老旧小区居民经济能力有限,难以承担分摊费用;商业建筑业主担忧影响运营收益,资金投入谨慎,导致加固推进缓慢,抗震隐患长存。

应对策略:政府设立专项加固基金,给予财政补贴;探索金融创新,如低息贷款、抗震性能保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动业主委员会协商共担费用,多渠道解决资金难题,加速既有建筑抗震加固。

七、结论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与加固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核心任务,虽面临挑战,但借技术创新、成本调控、人才培养之力,突破重重难关,必将提升建筑抗震能力,为城市抵御地震灾害铸就坚固防线,推动建筑工程迈向抗震防灾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李川. 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9):136-138. DOI:10.20080/j.cnki.ISSN1671-3362.2024.09.046.

[2] 王亚勇. 我国大型公共建筑抗震加固技术研究、标准制订与工程实践[C]//2005建设工程防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5:16-26.

[3] 赵京锐. 建筑工程中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 全体育,2022(20):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