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开发在建筑工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张泽
370302199310262916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究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关键挑战及相应解决方案。剖析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性与趋势,阐述从地质勘察、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运维管理各阶段的难题,包括复杂地质条件、空间规划局限、施工安全风险、环境影响等,详述针对性解决策略,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推动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地下空间开发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可有效增加城市容量、改善交通拥堵、整合市政设施,对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功能布局意义非凡。然而,地下空间开发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深入研究应对,以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与可持续运营。
二、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性与趋势剖析
(一)重要性
1.拓展城市功能空间
地下空间为城市提供多样功能承载可能,如建设地下商场、停车场缓解地面商业用地紧张与停车难;打造地下交通枢纽,串联地铁、公交、人行通道,优化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城市运行活力,满足市民多元生活需求。
2.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地下空间具备天然防护优势,可作为战时人防工程、灾时应急避难场所。在地震、空袭等灾害发生时,为市民提供安全庇护,保障城市基本运转,增强城市韧性,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发展趋势
1.深层化与综合化
技术进步促使地下空间开发向深层拓展,挖掘更大利用潜能。同时,强调功能复合,将商业、交通、市政、文化等多功能有机融合,形成互联互通地下综合体,如新加坡滨海湾金沙综合度假区地下空间集购物、交通换乘、娱乐于一体,发挥协同效应。
2.绿色智能化
秉持可持续理念,引入绿色建筑技术,利用地热能、地下水蓄能实现温控节能;植入智能监测、自动化管控系统,实时感知空间环境、设备运行状态,精准调控通风、照明等,打造舒适、高效地下空间环境。
三、地下空间开发在建筑工程各阶段面临的挑战
(一)地质勘察阶段
1.地质条件复杂多变
地下地质构造包含岩石种类、地层结构、地下水分布等要素复杂多样。软土地层易沉降变形,岩溶地区溶洞发育增加地基不稳定性,地下水水位波动、水压变化可能引发涌水突泥,给工程前期地质评估带来极大挑战,精准勘察难度高。
2.勘察技术局限
传统勘察手段如钻探、物探,难以全面、精准捕捉复杂地质细节。钻探样本离散,物探结果受地质干扰因素多,对微小裂隙、深部地层特性探测精度不足,难以为设计施工提供详尽可靠数据,易造成设计偏差与施工风险。
(二)规划设计阶段
1.空间规划受限
地下空间受地上既有建筑、市政管线、交通线路制约,布局自由度低。与周边建筑基础间距需严格把控以防相互干扰;避让密集地下管网,导致空间零碎,难以形成规整高效功能区,增加规划设计协调难度。
2.功能布局与流线设计难题
地下功能区需兼顾人员疏散、通风排烟、设备运输等要求,不同功能间合理分区与流畅衔接不易实现。商业与交通换乘区人流交织,若流线设计混乱,易引发拥堵踩踏,且通风不畅会致空气质量差,影响使用者体验。
(三)施工建设阶段
1.施工安全风险高
地下施工面临塌方、透水、有害气体泄漏等多重风险。开挖过程土体失稳引发塌方,危及人员生命;遇富水地层,地下水处理不当瞬间涌水可淹没作业面;地下环境封闭,瓦斯等有害气体积聚,遇明火易爆炸,安全管控压力巨大。
2.施工技术难度大
复杂地质条件对施工技术要求苛刻,如在硬岩地层盾构掘进刀具磨损快、推进困难;软土地层深基坑支护既要确保坑壁稳定,又要控制变形,防止对周边建筑影响,传统施工技术适应性受限,新技术应用推广需攻克诸多难题。
(四)运维管理阶段
1.环境调控困难
地下空间封闭性强,自然通风采光差,依赖机械通风、人工照明与空调系统维持环境。通风换气不足易致二氧化碳积聚、空气污浊,湿度调控不当引发结露霉变,照明能耗高,长期稳定营造舒适环境成本高昂且技术复杂。
2.设施维护检修不便
地下设备管网密布,检修通道狭窄,大型设备更换搬运困难。管道渗漏、电气故障排查修复耗时费力,若维护不及时,将影响正常使用,甚至引发连锁故障,威胁地下空间运行安全。
四、应对地下空间开发挑战的解决方案
(一)地质勘察阶段
1.多技术融合勘察
采用钻探、物探、遥感、原位测试相结合多元勘察手段。高精度地质雷达、地震波 CT 成像辅助钻探精确定位地层异常;卫星遥感宏观把握区域地质构造,综合分析获取全面精准地质信息,为设计施工提供坚实数据基础。
2.建立动态勘察机制
鉴于地下地质不确定性,施工期间持续监测地质变化,利用传感器实时跟踪土体位移、地下水动态,反馈数据及时修正设计参数,依工况调整施工方案,降低地质风险,如实时监控基坑周边土体变形,预警塌方隐患。
(二)规划设计阶段
1.协同设计优化
构建涵盖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市政等多专业协同设计平台,共享地下空间及周边信息,实时交互设计方案。结构专业依地质条件优化基础选型;暖通专业协同规划通风排烟路径,统筹兼顾各方需求,提升空间规划合理性与功能协调性。
2.模拟分析辅助决策
运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CFD(计算流体动力学)等技术模拟地下空间采光、通风、人员疏散。BIM 可视化展示复杂管线、结构关系,提前化解碰撞冲突;CFD 分析气流组织优化通风设计,依模拟结果优化功能布局与流线,保障使用便捷高效。
(三)施工建设阶段
1.强化施工安全管理
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涵盖风险识别、应急处置。针对塌方、透水等风险制定专项应急预案,现场设置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控风险指标,如在基坑周边设位移传感器、水位观测井,超前防范安全事故。
2.技术创新与应用
研发推广适用于复杂地质的施工新技术,如遇硬岩采用非爆开挖技术,软土地层应用新型深基坑支护体系。引入数字化施工管理,利用智能全站仪、无人机实时监测施工进度、质量,精准控制施工过程,提高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四)运维管理阶段
智能环境管控系统构建
安装空气质量、温湿度、光照等传感器,集成智能通风、空调、照明控制系统,依环境数据自动调控设备运行。按需通风换气、智能调光节能,实时维持舒适环境,降低运维能耗,提升环境品质。
五、结论
地下空间开发在建筑工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借精准勘察、协同设计、技术创新、智能运维之力,攻克重重难关,必将充分释放地下空间潜能,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维度,铸就建筑工程领域新辉煌,实现城市可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 尹一鸣. 建筑工程中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C]//2024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4:1-3.
[2] 张翔. 顶升隔震技术在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J]. 建筑施工,2023,45(12):2461-2463,2476. DOI:10.14144/j.cnki.jzsg.2023.12.028.
[3] 郝静婷. 我国人防工程建筑的设计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J]. 建筑·建材·装饰,2022(13):175-177. DOI:10.3969/j.issn.1674-3024 .2022.1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