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
孙怡
重庆市大足区图书馆 402360
引言:
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体现了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进入新时代以后,社会结构、文化需求均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活动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新诉求。文化活动创新中既关乎文化供给,同时也直接影响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现阶段,学界与实践领域普遍关注如何在创新中保持文化延续性,探索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分析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模式及发展方向,为相关政策制定与落实提供参考。
一、活动内容创新与文化融合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创新要紧密结合社会变迁、人民多样化文化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群众精神文化更加多元化,传统单一文化形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基于对地域文化、民俗艺术及现代艺术元素融合,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引入新型表现形式,提升文化活动吸引力与参与度。例如,把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和现代舞台技术结合,让传统文化呈现出更新的表现方式,同时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及参与兴趣。内容创新设计中,注重文化传承性和创新性,既体现文化深度,也满足群众审美趣味需求 [1]ΠC
文化融合中,活动主题、表现方式要贴近群众日常生活、情感体验。活动设计中围绕社区生活、家庭互动、节庆活动与社会热点等进行内容策划,让群众在参与中形成情感共鸣。文化活动既是娱乐消遣,也是社会价值传递的载体。通过把本地历史故事、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结合,活动内容方面体现地域特色,同时兼具教育意义与审美价值。内容创新模式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时代风格的群众文化品牌,保持活动吸引力。
另外,内容创新中关注参与主体多样化、互动性。传统文化活动主要以表演为主,群众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新时代活动中注重参与体验,让群众在活动中发挥创造力,形成主观能动性。例如,利用文化创意工作坊、社区艺术节及群众自发组织的表演,构成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的文化体验环境。活动内容创新中,包括形式创新,也需要在组织、实施中充虑群众参与便利性与体验感,使活动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
二、活动组织模式优化及多元参与
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模式在新时代要进行结构化调整,以提升效率与覆盖面。传统单一的政府主导模式在资源配置、活动影响力方面存在局限,而多元主体参与下,能够形成灵活、富有创新性的组织体系。社区、学校、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系统,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还能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文化活动规模化与可持续发展。多元化组织模式下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增强文化活动社会影响力。
具体操作中,组织模式优化中关注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需求紧密结合。社区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文艺团体与志愿者团队等作为活动主办或协办单位,根据地域特点、群众兴趣开展有针对性文化活动。此外,跨领域的联合策划下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使活动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多元参与体现在组织机构多样性方面,同时,与活动受众广泛性也密切相关。经过调研群众兴趣与生活习惯,制定符合实际发展的活动计划,从而提升群众参与率[2]。
此外,多元参与也体现在活动实施灵活性与互动性上。活动策划者按照不同群体需求设计多层次、多形式文化活动,使青少年、老年群体及家庭群体均能找到参与方式。例如,针对青少年开展数字艺术与创意比赛,针对老年群体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民俗体验活动。经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多主体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中覆盖广泛的人群,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文化活动长期发展
三、技术应用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发展为群众文化活动缔造了全新发展机遇。传统文化活动一般局限于固定场所、时间中,而采取数字化手段,能够打破空间、时间限制,实现文化广泛传播与高效管理。移动平台、社交媒体、虚拟现实及在线展览等技术方式应用,使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文化活动,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此外,数字化工具应用,辅助活动策划与数据分析开展,为活动优化奠定科学依据。
数字化转型,既改变了文化活动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参与模式。线上互动平台与虚拟社区为群众提供了表达、交流的空间,使活动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这种模式下,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文化创造者与传播者。利用数字平台,活动策划者实时收集群众反馈,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做到精准化文化服务。此外,数字化技术为文化内容保存、共享带来了便利,使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下去[3]。
技术运用中注重创新与体验结合。活动设计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数字创作工具的应用,能够增强活动沉浸感、互动性。例如,利用虚拟博物馆、线上民俗体验及数字艺术创作比赛,群众在互动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形成兴趣。技术赋能包括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经过数据分析、行为跟踪,为文化活动提供科学决策根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通过技术方式与文化内容深度整合,群众文化活动中实现跨越地域、时间的创新发展,促进文化传播与社会参与的深度融合。
四、评价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活动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做出指引。其中,评价体系包括活动效果、群众参与度、文化传播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等指标,不但关注数量,也关注质量。新时代背景下,评价体系是衡量活动成效的工具,也是指导活动创新及资源配置的依据。利用系统化评价,发现活动中不足与潜力,实现文化活动持续改进。
评价体系建设中注重数据化与标准化。利用问卷调查、参与行为记录、社交媒体分析等方式,收集群众对活动的反馈及意见。此外,引入专家评审与社区评议相结合方式,从专业、群众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科学、全面的评价模式,能够准确掌握活动的影响及群众需求,为后续活动策划、资源投入奠定基础。另外,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到活动设计、执行环节中,确保活动形成动态优化机制。
可持续发展是群众文化活动评价体系的基本目标。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明确文化活动长期发展方向基改进策略,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活动稳定运行。此外,关注活动社会效益及文化传承价值,确保活动在满足群众娱乐需求同时,推动社会文化认同与社区凝聚力形成。评价体系建设,能够提高活动质量与参与度,形成良性循环,为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做出理论支撑。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要在内容、形式、组织与技术上进行深度探索。融合传统与现代、线下与线上、专业与大众方式,提升活动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搭建科学评价机制,便于活动持续优化、健康发展。所以,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促进文化活动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王一萍 . 新媒体时代下群众文化工作的推广路径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07) :47-51.
[2] 朱淑明.“互联网 + ”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路径探讨[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06) :86-88.
[3] 李丽娟.“互联网 + ”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研究[J]. 新传奇 ,2025(12)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