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与优化探讨
赵振
370303199005176313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究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点与优化策略。剖析结构设计重要性及传统设计局限,阐述从方案选型、构件设计到基础设计各环节核心考量,详述基于力学性能、材料利用、施工可行性的优化路径,探讨面临挑战与应对,旨在提升建筑结构安全性、经济性与合理性,推动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结构设计宛如建筑的 “骨骼” 构建,决定建筑稳固性、耐久性与经济性。优质结构设计能确保建筑在各类荷载作用下屹立不倒,合理优化更可降低造价、节约资源,对满足功能需求、保障使用者安全、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是建筑工程的关键支撑环节。
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剖析
(一)保障建筑安全
结构承载建筑自重、人员设备、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各类竖向与水平荷载。合理设计梁、柱、墙等构件尺寸、配筋与连接,确保在极端工况下结构不发生破坏、倒塌,为使用者生命财产筑牢安全防线,是建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使命。
(二)影响建筑功能与空间
结构选型与布局直接关联建筑内部空间划分、净高、采光通风。大跨度空间选用桁架、网架结构,可减少内部柱子,实现开阔无柱空间,满足展览、集会需求;合理布置剪力墙,既能抵抗侧向力,又不阻碍功能分区,使建筑空间利用达到最优。
(三)决定建筑经济性
结构造价常占建筑总造价较大比重。精准计算构件受力,选用适宜材料强度、截面形式,避免过度设计,能有效控制成本;优化基础选型,依据地质条件选桩基础、筏板基础或天然地基,减少不必要工程投入,提升项目经济效益。
三、传统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局限
(一)设计理念保守
传统设计多依赖经验,偏于安全冗余,构件尺寸、配筋常偏大。为保险起见,设计人员加大结构安全系数,忽视精准力学分析,导致材料浪费,造价虚高,尤其在高烈度地震区、复杂地质条件下,过度保守设计使成本激增。
(二)协同性不足
建筑、结构、设备等专业设计相对独立,信息沟通不畅。结构设计前期未充分考量建筑功能布局调整、设备管线穿行需求,后期频繁变更,影响设计进度,且易引发构件碰撞、空间局促等问题,降低设计质量与效率。
(三)性能分析滞后
结构性能评估常后置,待施工图完成再进行抗震、风荷载等分析。若发现问题,回溯修改耗时费力,如抗震设计不满足要求,需大面积调整构件配筋、构造,甚至变更结构体系,延误工期,增加成本。
四、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点
(一)结构体系选型
1.依据建筑高度与功能适配
低层住宅多选用砌体结构,施工简单、造价低;多层公共建筑常用框架结构,空间灵活;高层建筑则结合框架 - 剪力墙、筒体结构等,利用剪力墙、筒体高抗侧力特性,保障结构稳定性,满足不同功能建筑对空间、高度需求。
2.考虑场地地质与气候条件
软土地基区域,优先选筏板基础或桩筏基础,均匀分散荷载,控制沉降;地震多发区,采用抗震性能优越的钢结构、隔震减震结构,耗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震害;强风地区,优化建筑外形,选用风荷载系数小的结构形式,如圆形、椭圆形筒体,降低风致响应。
(二)构件设计
1.梁、柱构件合理配筋
依构件受力特性精确计算配筋量,避免超筋、少筋。梁端弯矩大,加密箍筋抗剪,合理配置纵筋受弯;柱按轴压比控制截面与配筋,强柱弱梁原则确保塑性铰先在梁端形成,增强结构抗震韧性,提高材料利用率。
2.楼板体系优化
依建筑功能与跨度选楼板形式,小跨度住宅可选实心平板,施工便捷;大跨度商业、工业建筑采用密肋楼盖、空心楼盖,减轻自重、节省混凝土,提升空间净高,兼顾结构性能与使用需求。
(三)基础设计
1.精准勘察地质状况
详细勘探场地地层分布、土力学参数、地下水情况。钻孔取芯、原位测试结合,获取准确数据,为基础选型、设计提供依据,如确定持力层深度、承载力,预估沉降变形,确保基础设计可靠。
2.优化基础选型与参数
根据地质报告、上部结构荷载,权衡天然地基、桩基础、筏板基础优劣。天然地基经济但承载有限;桩基础适用于重载、软基,优化桩径、桩长、桩间距,提高承载效率;筏板基础整体性强,调节不均匀沉降,合理设计厚度、配筋,保障基础稳定。
五、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基于力学性能优化
1.拓扑优化技术应用
利用拓扑优化算法,在给定荷载、边界条件下寻求材料最优分布形态。对复杂构件、节点区域,输入设计空间、约束条件,软件迭代计算,输出传力路径清晰、材料高效利用的结构形式,如优化异形建筑悬挑结构,减轻自重、增强稳定性。
2.结构动力特性调整
考虑地震、风振等动力作用,优化结构自振频率、振型,避免与外界激励共振。通过调整结构刚度、质量分布,如增设阻尼器、改变剪力墙位置,使结构在动力荷载下响应平稳,降低结构损伤风险,保障使用安全。
(二)基于材料利用优化
1.高性能材料选用
推广高强度钢筋、高性能混凝土,提升材料强度 - 重量比。高强度钢筋减少配筋量,降低钢材消耗;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轻结构自重,节约资源,同时满足结构承载与耐久性需求。
2.材料组合应用
探索钢 - 混凝土组合结构,如型钢混凝土柱、组合梁。钢材受拉、混凝土受压优势互补,提高构件承载能力,适用于重载、大跨度结构;在侵蚀环境,采用纤维混凝土、防腐钢材等组合,增强结构抗腐蚀能力,延长使用寿命。
(三)基于施工可行性优化
标准化、模块化设计
构件设计遵循标准化模数,便于工厂预制、现场装配。预制柱、梁、楼板按统一规格生产,现场快速拼接,减少湿作业,提高施工速度与质量,如装配式住宅结构,像搭积木般建造,缩短工期,降低人工成本。
六、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优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技术创新挑战
先进软件应用难题
复杂结构优化设计依赖专业软件,如有限元分析、拓扑优化软件,操作复杂、对设计人员编程与力学知识要求高。设计人员难精准设置参数、解读结果,影响优化效果,制约技术推广。
应对策略:软件厂商开发简化操作界面,内置常用案例模板;设计单位组织培训,鼓励技术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提升软件应用能力,挖掘软件优化潜力。
(二)成本效益平衡困境
优化成本前期投入
结构优化设计需投入更多人力、时间与软件资源,如精细建模、多方案比选,增加前期成本。部分业主目光短浅,不愿承担,导致设计单位简化优化流程,影响优化质量与长期效益。
应对策略: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向业主展示优化后长期节能、维护、改造优势,争取支持;设计单位优化内部流程,提高效率,降低前期优化成本。
参考文献
[1] 季广森.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探讨[J]. 江西建材,2023(1):381-382. DOI:10.3969/j.issn.1006-2890.2023.01.160.
[2] 廖晓辉.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与工程造价间的关系探讨[J]. 建材与装饰,2018(10):177-178. DOI:10.3969/j.issn.1673-0038.2018.10.145.
[3] 王建斌,徐秀苓.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与工程造价间的关系探讨[J]. 房地产导刊,2019(8):247. DOI:10.3969/j.issn.1009-4563.2019.0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