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校园欺凌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冯承俭
广东省阳春市岗美中学 529636
【摘要】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个别学生受到其他学生个人或群体的伤害。主要特点为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精神或肉体的伤害,使被欺凌者屈服于自己。欺凌与被欺凌现象常发生在相同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身上,相比于其他校园暴力问题,校园欺凌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因此危害更为深远。这种恶意对同学进行欺辱的行为,从上世纪起便引起了社会关注和学者的广泛探讨。近年来,校园欺凌频频发生,给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也重视起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危害。
【关键词】校园欺凌 现状 成因 解决策略
一、校园欺凌行为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关于“校园欺凌”的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2019年至2020年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多达43起,这些事件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从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到广西、云南等欠发达地区,甚至东北的辽宁和南方的海南均有涉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每年有约2.4亿儿童和青少年在校园内遭受欺凌,这几乎意味着全球校园欺凌现象十分普遍。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性特点,如:肢体侵害,言语侵犯以及排斥、孤立等心理压迫,即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以暴力行为的身体欺凌,班主任较为容易发现,并能及时采取方法进行预防或处理,但非身体欺凌的间接欺凌往往容易让人忽略而不易发现。据教师教学经验统计,中小学校园中发生肢体欺凌的频率较低,但发生在排斥、取花名、散播谣言、嘲笑和责备或网络欺凌等间接欺凌的频率更高,也更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生。
二、据观察发现,校园欺凌的成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家庭教育缺失以及家长监管的不到位。绝大多数欺凌者往往因自身挫败感和愤怒情绪为主导,都有一定的心理疾病或社交障碍、家庭问题等原因产生的欺凌。他们往往由于父母教育和关爱的缺席而导致的性格缺陷。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从而忽略了孩子,甚至把孩子丢给老人抚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探望。他们认为,给予孩子充足的物质支持,就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然而,物质富足并不能替代父母的关爱,更不能完全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因此,当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认为只有通过不良行为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此外,监护人对于子女的管教不力,漠视其受到负面社会风气影响而导致成长轨迹偏离,亦是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处理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发现,留守儿童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或参与校园欺凌行为,这可能与长期缺乏父母教育以及关爱而引发的性格缺陷而导致的。
(二)学校教育系统的不完善。学校教育中对生命意识、心理健康、法律意识、道德素养等素质教育方面内容缺乏系统的教育, 是导致校园欺凌频繁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学校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排名,而对德育和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则成为了次要地位。教育系统的不足,导致个别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较弱,在面对各类问题时,缺乏恰当的引导,所以,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很多时候,学生在校园发生争执的情况下,教师和学校一般都仅限于处理当下突发事件,只在乎当下事件的平息,缺乏了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德育教育以及事件原因的深究。长此以往,这种无形中助长校园施暴者的嚣张气焰,殊不知看似矛盾已化解了,但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只会留下无穷的祸患。
(三)互联网技术进步与网络监管缺失导致的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当下的网络发达,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丰富,而缺乏合理的监管致使网络上充斥着许多如暴力或者宣扬不良思想的图片、影视、游戏等,中小学生长期接触容易助长暴戾之气。加之许多自媒体为博眼球,对犯罪、暴力伤害等事件的过度渲染和报道,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反社会思维的错觉。而随着更新迅速的自媒体发展,相关网络部门的管控力度远远不够。自媒体的发展,导致网络上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出现。这类视频一方面可能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暴力倾向,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明确的是非辨识力,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因此,相关媒体监管机构有必要加强对新闻报道出品的监管控制,为社会多宣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思想,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
(四)学生的个人因素。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性格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性格懦弱,遇事逆来顺受,不敢对不公现象勇于说“不”,这种学生很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而由于少年司法领域存在制度缺陷,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没有统一的约束界限,导致有些孩子思想上出现“未成年人不需担责”的错误认知,因此肆无忌惮地欺负那些懦弱的孩子。现今社会,孩子的物质生活富足,导致很多孩子自我中心思想突出。然而,校园生活强调集体交流与合作,这与自我中心思想存在明显冲突。这种冲突使得这些孩子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可能发展出异常心理,内心滋生出嫉妒、愤怒、报复等情绪,最终可能引发欺凌事件。
三、校园欺凌行为解决策略
校园欺凌不仅对个人,也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校园欺凌实施有效预防,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一)家长层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无论工作多忙,都应多抽时间关心陪伴孩子,有条件的话应留一方在家监管,让孩子有足够的归属感和信任感。这样孩子就无须在心理上去依附别人,也不会惧怕受别人欺负,即使受了欺凌也会马上告诉父母。另外,在学习之外,应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对人生的追求,培养孩子其他技能,可增强孩子的独立感和自信心,这样孩子不会惧怕欺凌,也不会欺凌他人。
当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后,父母的处理方式非常重要。首先是认真对待,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让其相信家长一定会帮助他处理好这件事情。家长在充分了解法律条文和学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将欺凌事件上报学校,积极配合学校了解事件详细经过并寻求合理合法的解决方式,尽量让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切忌以暴制暴或者事件扩大化处理。如果孩子遭受欺凌已有一段时间,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积极寻求心理咨询。若经过多方努力,还是无法解决,可以让孩子休学或转学,暂时离开令其不适的环境,忘却糟糕的记忆。另外,重视培养孩子人际交往技能,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两个能交心、在关键时间能出手相帮的朋友也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园欺凌现象中,不仅受害者需得到关照,施暴者也应受到关注。欺凌是孩子的一种行为偏差,这种行为并不正常,欺凌者可能也正在遭受各种心理与情绪问题,甚至性格问题。这常常是不良的亲子关系造成的,如果不及时关注和解决,就会错失很多纠正的机会。子女的年纪越小,父母的引导性就越强,所以对于实施欺凌的孩子,父母也要积极关注,并纠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努力促使孩子走向心理健康的道路。由此可见,遏制校园欺凌现象,需要家长们共同努力。
(二)学校层面
在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方面,学校和老师承担着关键角色。若采取漠视或回避的策略,实质上等同于对这一问题的默许。因此学校必须积极履行起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波动和异常行为,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学校从校长到班主任、普通老师都要培养一种意识: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有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老师要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多了解学生的习惯,关注学生的动向,对不良思想和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对于性格内向,成绩退步严重,平时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应该安排班干部予以长期关注,并教导其他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对其给予及时的帮助。其次,加强家校沟通,与家长一起分析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帮助孩子走向健康的人生。
学校还可以采用主题班会、宣传栏、广播等形式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另外,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派专业心理老师值守,对与校园欺凌相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联合家长用科学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社会层面
现今法治社会之下,法律是“校园欺凌”的最有效保护依据。近几年,我国已经把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调整到了12岁,这对于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来说,无疑是一次成功和有效地改变。因而,当前我国要尽快推进相关立法和细化立法标准,做到治理校园欺凌有法可依,这是可靠的途径和有效的选择。
政府机关要组织普法工作,让了解法律的专业人士、志愿者或社区职员,深入到家庭和学校、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向学生和家长讲述欺凌的危害,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做既能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也可以依法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责任承担和行为矫治,从而对欺凌者起到震慑的作用。
(四)个人层面
尽管欺凌者可能具有种种的性格缺失,但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并非仅仅因为欺凌者的行为偏差或不当,抑或者因为家长的忽视以及社会的纵容等所决定的。而作为被欺凌者,要提倡其勇敢地站出来,向欺凌者说“不”,把自己的经历告诉老师或家长,以制止这种行为的继续。被欺凌者要在言行上学会处理人际交往,参与群体活动,应对他人的挑衅。另外,平时可以学习一些自我防御的技术和方法,例如如何逃脱、如何求救等,这一点极为重要。平时注意饮食均匀,多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也能增强身体素质,从而有效防止被欺凌。
另一方面,欺凌者也要学会自省,认识到欺凌他人并不能证明自己很厉害、很酷,而是一种错误的并且给他人带来痛苦的行为。欺凌只会让人一时害怕,却并不能得到他人的真心尊重和友谊,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尊严,并会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自身负面的形象,导致他人远离自己的后果,因此要及时停止这种行为。
校园欺凌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被欺凌者和欺凌者都会受到伤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关爱学生就是关注祖国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校园欺凌都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特别的关注,加大教育、监管、引导力度,多方面形成合力,尽量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为关爱下一代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