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焦虑水平与依从性的影响
何凤琼 杨雪梅
昆明市精神病院 云南昆明 650103
焦虑症是一类以过度担忧、紧张、恐惧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精神障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均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多以药物为主,但疗效常受依从性和心理因素影响。护理作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仅依赖常规护理模式,往往难以全面满足患者的心理与行为需求。系统护理干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通过心理疏导、健康教育、行为指导、依从性管理和家庭支持等多方面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提高治疗依从性。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焦虑水平和依从性的影响,为精神科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 2022 年 1 月—2024 年 12 月在我院精神科确诊并接受系统治疗的焦虑症患者共 84 例,均符合《ICD-10》焦虑症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2 例;年龄 19~58 岁,平均( 36.9±8.2 )岁;体质指数(BMI)( 22.7±2.1 ) kg/m2 ;病程 1~7 年,平均( 3.8±1.4 )年;婚姻状况:已婚25 例,未婚17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 例,高中13 例,大专及以上15 例;职业情况:在职28 例,无业或退休14 例;既往史:有焦虑或其他精神疾病家族史6 例;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5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21 例;年龄 20~59 岁,平均( 37.5±8.6 )岁;BMI( 22.9±2.3 )kg/m2 ;病程 1~8 年,平均( 3.9±1.6 )年;婚姻状况:已婚26 例,未婚16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 例,高中14 例,大专及以上 15 例;职业情况:在职27 例,无业或退休15 例;既往史:有焦虑或其他精神疾病家族史7 例;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6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情况、家族史及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指导、基础健康宣教、日常生活指导及出院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 ① 心理疏导:护士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倾听其焦虑体验,帮助识别并纠正非理性认知,运用积极暗示和案例分享减轻焦虑。 ② 健康教育:通过小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和一对一交流,普及焦虑症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 ③ 生活干预:指导患者建立规律作息,合理安排饮食与运动,培养放松训练(如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 ④ 依从性管理:制定个性化用药与复诊计划,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并进行疗效反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⑤ 家庭支持:定期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升其对疾病的认知和支持作用,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干预周期为 12 周,每周2 次,每次30–45 分钟,由专科护士实施。
1.3 观察指标
① 焦虑水平: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干预前及 12 周后评估;② 治疗依从性:根据服药情况、复诊情况及遵医行为综合评定,分为“良好、一般、不良”,依从性 Σ=Σ (良好 + 一般) / 总例数 ×100%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 HAMA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评分均下降,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1
焦虑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以持续过度担忧、紧张、恐惧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失眠、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传统治疗模式主要以药物为主,但因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负性情绪影响及家庭支持不足,依从性差,往往影响疗效 [1]。因此,探索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对于改善焦虑症患者的症状和提高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 HAMA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基线焦虑水平相当;干预 12 周后,两组患者焦虑症状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HAMA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缓解焦虑症状。其机制可能在于: ① 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非理性思维,降低负性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② 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减轻了对病程与治疗的不确定感; ③ 生活干预如规律作息、放松训练有效缓解了紧张情绪和自主神经症状。
表1 :焦虑水平比较(
,分)

依从性结果显示,观察组依从性为 92.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6.2% ( P<0.05 )。这表明系统护理干预在提高依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个性化的依从性管理,患者能够更好地坚持药物治疗和定期复诊,同时家庭支持的强化为患者营造了积极的康复环境,减少了治疗中断或擅自停药的情况 [2]。
本研究提示,系统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更全面,强调心理、行为、生活及家庭多维度的整合,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其临床优势不仅在于改善焦虑症状,还能增强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整体疗效。
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样本量较小,仅 84 例,结果代表性有限;其次,随访时间为12 周,未能观察长期疗效;此外,患者文化水平、家庭支持度存在差异,可能对干预效果造成影响。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周期,并结合客观指标(如心率变异性、皮质醇水平)来进一步验证系统护理干预的作用机制。
2.2 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依从性为 92.9% (39/42),对照组为 76.2% (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综上所述,系统护理干预能显著减轻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优于常规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表2 :依从性比较( [n,% )

3 讨论
参考文献:
[1] 袁 秋 菊 . 系 统 脱 敏 疗 法 治 疗 焦 虑 症 的 护 理 心 得 [J]. 心 理 医生 ,2024,23(4):249-250.
[2] 毛得盛 . 浅谈心理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干预效果 [J]. 心理医生 ,2021,21(19):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