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崔彩云
370321198411173028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地下结构领域,深入剖析其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难点。从地质勘察精准度、荷载取值复杂性、结构选型适配性探讨设计难点,阐述施工中的深基坑支护、防水处理、混凝土浇筑及施工监测要点,分析面临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水平,保障建筑工程地下部分安全稳定,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地下结构作为承载上部建筑荷载、提供稳定基础支撑的关键部分,其设计与施工质量直接关乎整个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与功能性。然而,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多变、地质条件不确定性大,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面临诸多难点,攻克这些难题对建筑工程的顺利推进与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二、地下结构设计难点剖析
(一)地质勘察精准度挑战
地质勘察堪称地下结构设计的 “导航仪”,精准洞察地层分布、岩土特性以及地下水位动态等信息举足轻重。但现实中,受限于勘察技术手段的固有局限与钻孔间距的疏密度制约,宛如管中窥豹,难以全景式呈现复杂地质的真实面貌。以岩溶地区为例,溶洞仿若隐匿的 “陷阱”,其大小、位置及连通性恰似飘忽的谜题,极难精准定位与量化。一旦勘察数据失准,设计阶段拟定的基础形式便可能在承载性能上大打折扣,如同在沙地上建楼,不均匀沉降风险如影随形,严重威胁建筑安全。
(二)荷载取值复杂性
地下结构宛如肩负重任的 “大力士”,承受着多元荷载的 “合力”。既有上部建筑经层层传递汇聚而来的竖向荷载,恰似沉甸甸的 “铅块”;又有土压力、水压力以及地震作用等侧向与动态荷载,如影随形、变幻莫测。土压力受土体性质、开挖深度及支护形式的多重影响,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的精确计算仿若复杂的 “谜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水压力在地下水位波动、承压水暗流涌动的情境下,取值需抽丝剥茧般综合考量诸多因素。稍有偏差,结构设计便可能误入歧途,要么偏于危险的 “悬崖边”,要么深陷过度保守的 “泥沼”,导致资源浪费。
(三)结构选型适配性
依据建筑功能、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选合适地下结构形式难度大。如大型地下停车场,大跨空间需求下,是选框架结构、无梁楼盖还是拱壳结构需权衡。框架结构传力明确但空间利用受限,无梁楼盖净空高但板厚较大,拱壳结构受力合理但施工复杂,适配不当会影响使用功能、增加造价或埋下安全隐患。
三、地下结构施工难点解析
(一)深基坑支护难题
随着城市建设向地下空间拓展,深基坑工程增多。软土地层基坑易发生坍塌、隆起,需合理选型支护结构,如采用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结合内支撑或锚索支护。但支护设计施工要考虑土体流变、开挖时空效应,施工过程中监测不及时、支护参数调整不当,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威胁周边环境与人员安全。
(二)防水处理难点
地下水渗漏是地下结构常见问题,地下室长期受水侵蚀会损坏内部装修、影响设备寿命,甚至危及结构安全。混凝土结构自防水虽为基础,但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等部位是防水薄弱环节,选用合适止水材料、优化构造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是关键,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渗漏 “顽疾”。
(三)混凝土浇筑挑战
地下结构混凝土浇筑量大、要求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防裂是重点。水泥水化热积聚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与外部温差过大产生温度应力,导致裂缝。需优化配合比、采用温控措施,如预埋冷却水管、覆盖保温材料,施工中若温控不到位、振捣不密实,裂缝将损害结构整体性与耐久性。
(四)施工监测要点
地下结构施工过程动态监测不可或缺,监测内容涵盖基坑变形、周边建筑物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监测数据实时反馈施工状态,为调整支护参数、优化施工流程提供依据。但监测点布置合理性、监测频率科学性、数据准确性保障难,一旦监测失误,难以及时察觉潜在风险,延误处置时机。
四、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技术创新挑战
1.复杂地质条件应对技术瓶颈
面对深厚软土、复杂岩质地层,现有技术手段有限。如在富水砂层盾构施工,盾构机刀具磨损快、掌子面易坍塌,新型盾构刀具研发、地层改良技术突破难,制约地下工程向更深、更复杂地层拓展。
应对策略:加大科研投入,产学研联合攻关,研发适应复杂地质的新型施工装备与工艺;建立地质大数据平台,积累不同地层特性与施工案例数据,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2.信息化技术融合困难
地下结构设计施工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潜力大,但目前融合程度低。BIM 模型与地质勘察数据、施工监测数据交互难,物联网设备在地下恶劣环境稳定性差,数据传输受阻,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辅助决策优势。
应对策略:加强软件开发,优化 BIM 平台兼容性,开发数据接口实现多源数据融合;研发适应地下环境的物联网硬件,采用抗干扰通信技术,提升信息化技术在地下结构领域应用水平。
(二)成本效益矛盾
1.前期投入成本高
地下结构设计施工前期需购置专业设备、开展详细勘察、进行复杂计算分析,成本高昂。如深基坑工程,支护设备租赁、专家论证费用不菲,业主为控成本易压缩前期投入,影响设计施工质量,埋下安全隐患。
应对策略: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展示合理前期投入对减少后期维修、保障长期安全效益;政府出台补贴政策,鼓励采用先进技术保障地下结构质量,平衡成本效益。
2.后期运维成本考量
地下结构建成后,防水维修、结构监测、设备维护等运维成本持续存在。若前期设计施工未考虑运维便利性,如防水构造难检修、监测点难维护,将增加后期运维难度与成本,降低建筑综合效益。
应对策略:在设计阶段引入运维理念,采用易检修防水节点、预留监测维护通道;建立运维成本预测模型,依模型优化设计施工方案,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三)人才素质制约
1.跨学科专业人才短缺
地下结构设计施工需融合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水文地质等多学科知识。现有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兼具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难应对复杂地下工程难题,影响技术创新与项目质量提升。
应对策略:高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选修课、实践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内部轮岗培训,促进人才知识融合,提升团队整体素质。
2.实践经验传承不足
地下结构设计施工经验多依赖老工程师言传身教,年轻人员成长慢。新技术、新材料涌现,老经验适用性受限,且缺乏系统总结传承机制,新手易重复犯错,制约行业发展。
应对策略:行业协会、企业建立经验数据库,整理典型案例、问题解决方案;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师徒结对,加速实践经验传承,提升行业人才水平。
五、结论
建筑工程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难点重重,但借技术创新、成本调控、人才培养之力,突破重重难关,必将提升地下结构质量,为建筑工程筑牢根基,推动建筑行业迈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新高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韶晖.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隧道开挖静力荷载效应概率模型[D].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2] 侯剑龙. 远场平均地应力反演及高地应力隧道围岩大变形预测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1.
[3] 武思明,陈永华,蒋作栋,等. 建筑工程地下结构防水施工技术实践[J]. 江西建材,2023(4):164-166,171. DOI:10.3969/j.issn.1006-2890.2023.04.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