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设计研究
何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量感”纳入到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出“量感”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厘米和米”“克与千克”“毫升与升”等计量单位类内容,同样体现“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量感”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其培养过程具有持续性,引入长周期作业则有助于培养学生量感。为此,本文基于小学数学中的量感培养过程,设计了生活类作业、跨学科作业与演讲类作业,说明了量感培养中的长周期作业设计策略,提升量感培养成效。
关键词:量感培养;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设计
引言
量感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素养,关系到学生的学科基本功与未来学习成效。由于“量感”本身较为抽象,学生对“量感”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影响量感培养效果。探索量感培养中的长周期作业设计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持续性任务中应用量感、深化量感,增强了量感培养成效。
一、设计生活类作业,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量感”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师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作业方案并明确作业周期,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并增强问题解决能力[1]。
例如,教师基于“数据收集与整理”课程内容设计了“探索家里的数学秘密”量感类作业,让学生观察家中事物、发现并记录其中的数学因素。学生可以利用直尺记录家中较小事物的长度、宽度,利用卷尺、皮尺等工具记录大体积事物的长宽,亦或是表述家中事物位置关系。例如:学生家庭为三室一厅一卫户型,每间屋子都有灯。学生可统计家中台灯、顶灯等不同类型灯具的数量,然后迁移运用学科知识设计数学问题并得出答案。教师还可以设计“记录家庭一周花费总开销”的活动,让学生收集家庭一周消费数据,统计食品、衣服等每一类商品的消费金额并制作条形统计图与饼状统计图,然后分析家庭成员的消费喜好并比较各类商品以及同类商品内不同商品的价格差异。学生在长周期作业中锻炼了观察分析能力,还能在实践中形成理财意识,让量感更稳固。
二、设计跨学科作业,促进量感表征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以“学习任务群”形式明确了跨学科教学的作用。在设计量感的长周期作业时,也可以对接跨学科思想,丰富学生的感知与表象。例如,教师融入美术学科设计绘画作业,让学生创作概念图或者数学小报,多元化表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鉴于学生美术能力不同,教师可拉长作业周期,让学生全面思考数学绘画作品的呈现形式,学生通过图示表现个人量感情况,实现量感的可视化[2]。
以“厘米和米”为例,教师设计了“画出我的身体尺”长周期作业。首先,教师通过厘米和米知识引出“身体尺”概念,引导学生探寻身体上的奥秘,然后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式展示自己探寻到的身体尺,制作在数学小报中,而且要体现厘米和米的相关知识,周期为3~5天。学生在绘画类数学作业中可丰富量感体验,并尝试估测“身体尺”的长度,增强了估测能力。学生借助美术技能展示手长、脚长等身体尺长度,同时利用文字展示臂长、腿长等身体尺长度,并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数学报。而且,学生在制作数学报期间,反复运用量感估测身体尺长度,让估测素材印象更深刻,也有助于以后的估测活动。
三、设计演讲类作业,深化量感培育效果
演讲类作业融合了学科知识应用、语言表达等多个环节。教师布置演讲类的数学作业,则能让学生利用学科语言表达对知识的理解与体会,潜移默化中促进知识内化吸收并丰富学生体验。演讲类作业以语言表征为主,同时融合了动作、图示等因素,进一步增强量感的表征效果并促进量感发展[3]。
例如,教师针对“升与毫升”设计了演讲类长周期作业,作业情境为:生活中经常可见到“1升水”,想不想知道如何验证1升水有多少? 如果将1升水倒入容器,能不能利用容器描述1升水?接下来,教师说明作业要求:学生自选容器倒入1升水,然后利用知识验证“1升水”,同时讲解、拍摄个人实验过程并形成短视频;此后要自己撰写演讲稿并现场演讲。该项作业包括选择容器、测量1升水、介绍实验过程、撰写演讲稿等多个环节,让学生系统性经历“验证、描述1升水”的过程。学生选择开水壶、水杯等多种设备,或者自制设备验证“1升水”,形成并表达个人的感受,还能丰富量感体验并做到内化吸收,提升量感培育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长周期作业引入到量感培养中,能够稳固量感培养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看待量感培养过程,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与课程标准中的“量感”要求,精心设计长周期类作业,让学生应用量感解决作业问题,潜移默化中内化量感。
参考文献:
[1]查严芬. 基于“三个助手”赋能小学数学课堂精准教学研究——以小学生量感培养为例[J]. 现代教学, 2024, (19): 26-27.
[2]张延民.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的探讨[J]. 求知导刊, 2024, (26): 77-79.
[3]叶菲菲.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策略分析[J]. 学苑教育, 2024, (26):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