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中 AI 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

陈超

临漳县图书馆 056600

一、引言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传播与文化服务的重要枢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AI)技术,涵盖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以其强大的智能分析、自动化处理和个性化交互能力,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关键驱动力。通过引入AI 技术,公共图书馆能够突破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在资源管理、读者服务、空间利用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为读者打造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知识获取与文化体验空间,进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文化职能。

二、AI 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2.1 资源管理智能化

在资源采购环节,AI 技术通过对海量的出版信息、读者借阅历史、馆藏资源结构以及行业趋势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能够精准预测读者需求,为图书馆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过往借阅数据建模,分析不同年龄段、地域、职业读者的阅读偏好,预测各类书籍的借阅热度,从而优化采购比例,避免资源浪费,确保采购的图书更贴合读者实际需求。以广州图书馆为例,引入 AI 采购辅助系统后,采购图书的借阅率提升了 20% ,有效提高了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图书编目与分类工作中,传统模式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且易出错。AI 技术中的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则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扫描图书封面、识别书名、作者、摘要等关键信息,AI 系统可自动匹配相应的分类号和主题词,快速完成编目流程。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采用 “采编图灵” 系统,实现了图书上架前封面扫描、自动贴标等流程的智能化,使 2000 册图书的上架作业时间从传统的 20 天缩短至 10 分钟,极大地提高了采编效率,加速了新书与读者见面的速度。

此外,在馆藏盘点与资源保护方面,基于视觉盘点技术和 AI 自动化管理,图书自带定位功能,盘点机器人可在书架间自动穿梭,快速准确地采集图书信息,实现馆藏资源的实时动态盘点,大幅减少人工盘点的工作量和时间成本,同时提高盘点的准确性。对于古籍等珍贵资源,AI 技术可通过图像识别和修复算法,对破损、褪色的古籍进行数字化修复与保护,如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利用 AI 大模型实现古籍的文白翻译、简体繁体转化、竖横版转换阅读、自动标点和深度检索等功能,让珍贵的古籍资源更易于被大众获取和研究。

2.2 读者服务个性化

AI 数字馆员的出现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咨询服务体验。这些数字馆员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理解读者的问题,并通过与庞大的知识库和业务系统对接,迅速给出准确清晰的回答。无论是关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借阅规则、馆藏分布等常见问题,还是复杂的学术资源检索、知识问答,AI 数字馆员都能 24 小时在线提供服务。例如,石家庄市图书馆的 AI 数字馆员 “石老师” 和 AI 阅读助手 “云宝”,自上线以来,月均交互量约 1 万次,有效解答了读者的疑问,缓解了图书馆人工咨询的压力。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AI 技术能够根据读者的借阅历史、搜索记录、阅读时长等行为数据,深入挖掘读者的兴趣偏好和阅读需求,为每 位读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推荐书单和资源推送。在湖南长沙市图书馆,人工智能根据后台借阅记录,能迅速了解读者阅读喜好,动态调配馆藏书籍,实现阅读书籍的精准个性化推荐,推荐图书的借阅率较随机推荐提高了 35% ,有效引导读者发现更多符合自身兴趣的优质资源。

在阅读推广活动中,AI 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一些图书馆利用 AI 技术开发智能伴读机器人,为少儿读者提供绘本阅读伴读服务。如马鞍山市图书馆的 “小艾” 伴读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图像技术,能智能识别绘本封面,支持手指指读,配备专业人声朗读,还可通过智能语音交互解答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磨耳朵,解决了家长伴读困扰,重塑儿童阅读习惯,受到广泛好评。广州图书馆的智能伴读机器人更是创新融入亲子互动元素,家长可录制专属语音库,让机器人用父母的声音为孩子朗读故事,增强了阅读的情感化体验。

2.3 空间利用高效化

在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中,AI 技术助力打造智能环境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并利用 AI 算法自动调节空调、通风、照明等设备,为读者创造舒适、节能的阅读环境。同时,借助 AI 视频分析技术,可对图书馆内的人员流量、座位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引导读者快速找到空闲座位,提高座位利用率。例如,上海图书馆通过 AI 客流分析系统,优化了座位布局和开放时间,使座位日均利用率提升了 15% 。

在虚拟空间构建方面,AI 技术结合 BIM 建模与激光点云扫描等技术,打造出数字孪生图书馆。读者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全景漫游,提前了解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分布,利用 VR 导航便捷地找到所需资源,还能参与虚拟讲座、展览等活动。石家庄市图书馆构建的厘米级精度数字孪生空间系统,截至 2025 年 2 月,读者浏览量已达 4 万 2 千次,为读者提供了跨越时空限制的便捷服务,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

此外,AI 技术还推动了图书馆与周边文化场所、社区资源的整合与联动,通过智能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协同,打造更大范围的文化服务生态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效能,使图书馆空间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三、AI 技术应用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3.1 提升服务效率

AI 技术在资源管理和读者服务流程中的广泛应用,显著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处理速度。如前文所述,图书采编流程的智能化使新书上架时间大幅缩短,从传统的数周压缩至数小时甚至数分钟,让读者能够更快地借阅到新书。AI 数字馆员实时在线解答读者咨询,避免了人工咨询的排队等待,使读者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智能还书分拣系统一小时能够处理 1500 册图书的归还、分拣工作,且分拣准确性从人工要求的 95% 以上提升到机器能够识别的 99.8% 以上,大大提高了图书归还和重新上架的效率,加速了图书的流通速度。这些都使得图书馆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为更多读者提供服务,整体服务效率得到质的提升。

3.2 优化读者体验

通过个性化推荐和智能服务 兴趣的阅读体验。个性化推荐算法根据读者的独特阅读偏好推 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节省了搜索和筛选的时间。 新颖有趣的阅读辅助方式,如少儿读者在智能伴读机器人的 养阅读兴趣。虚拟空间的构建让读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便捷地 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3 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AI 技术助力公共图书馆以更加多元、生动的方式传播文化。利用 AI 技术对古籍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修复和创新展示,如通过 3D 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古籍中的内容 “活” 起来,使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呈现给大众,降低了大众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门槛,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图书馆通过 AI 技术开展的各类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能够吸引更多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扩大了文化传播的受众范围。例如,一些图书馆利用 AI 数字人举办线上文化讲座,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有效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让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AI 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

AI 技术在公共图书馆应用中面临数据质量、算法优化和系统稳定性等技术难题。图书馆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存在数据不完整、不准确、不一致等问题,影响 AI 模型的训练和应用效果。例如,部分老旧图书的编目信息可能缺失或错误,导致 AI 系统在资源管理和推荐时出现偏差。同时,随着图书馆业务的不断发展和读者需求的日益复杂,现有的 AI 算法需要持续优化,以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此外,AI 系统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一旦出现故障,可能导致图书馆服务中断,给读者带来极大不便。

为解决这些问题,图书馆应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对馆藏数据进行全面清理、整合和标准化处理,定期对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与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对 AI 算法进行优化和升级,引入最新的技术成果,如迁移学习、强化学习等,以提高算法对复杂业务场景和多样化读者需求的适应性。同时,构建完善的系统监控与备份机制,实时监测 AI 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定期进行数据备份,确保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服务,保障图书馆业务的连续性。

4.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 AI 技术应用过程中,图书馆收集了大量读者的个人信息和阅读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至关重要。一旦数据泄露,将对读者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同时也会影响图书馆的声誉。例如,读者的借阅历史、偏好信息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精准诈骗或侵犯读者隐私。此外,随着数据跨境流动和共享的增加,数据安全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图书馆应制定严格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政策,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共享的规则和权限,确保数据处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采用先进的 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建立数据访 进行严格管理,实行最小权限原则,避免数据滥用。加强员工的数据安全 全意识和操作规范,从人员层面降低数据安全风险。同时,积极参与行业的数据安全标准制定和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数据安全挑战。

4.3 人员素质要求与培训

AI 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对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馆员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还需要掌握一定的 AI 技术知识、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字化服务运营能力,以更好地管理和维护 AI 系统,利用 AI 技术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然而,目前大部分图书馆员在 AI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难以适应新的工作需求。

图书馆应制定系统的培训 馆员的培训投入 方面,开展 AI 技术基础知识培训,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 让馆 原理和应用场景;另一方面,针对图书馆的实际业务需 字化服务创新等专项培训,提升馆员在具体工作中应用 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经验,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案 引进具有 AI 技术背景和数字化运营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图书馆的人才队伍,为 A 书馆的深入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五、结论

AI 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服务 的智能化到读者服务的个性化,再到空间利用的高效化,全方位 全新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 质等多方面的挑战。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如攻克技 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充分发挥 AI 技术的优势。 域合作的不断拓展以及对无障碍服务的持续升级,公共图书 化时代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公平、包容的文化服 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傅云霞。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应用研究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9).

[2] 杨文建,邓李君。人工智能与智慧图书馆空间变革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8).

[3] 刘芳,邹新。人工智能赋能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J]. 传媒论坛,2024,7 (2). DOI:10.3969/j.issn.2096-5079.2024.02.028 .

[4] 王洪利。人工智能赋能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研究 [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 (6). DOI:10.3969/j.issn.1003-1588.2023.06.012

[5] 李超,任瑞娟。基于人工智能的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 — — 以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为例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4,(5).

本文系邯郸市 2025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立项项目“AI 赋能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54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