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路径探索

作者

杨巍

雅安鼎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625200

摘要: 本文聚焦中小城市(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这一关键领域,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入剖析老旧小区现存问题,涵盖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欠佳、空间利用低效、社会活力不足等方面。从绿色生态重塑、空间优化整合、基础设施升级、社区活力营造、长效管理机制构建维度,探索切实可行改造路径,旨在实现老旧小区功能更新、品质提升,推动中小城镇迈向可持续发展新征程,为居民营造宜居家园。

一、引言

中小城市(镇)作为我国城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人口生活需求。老旧小区作为其发展见证者,如今却因岁月侵蚀陷入诸多困境。在可持续发展浪潮下,对中小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迫在眉睫,这不仅关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更是助力城镇集约、绿色、和谐发展关键抓手,为城镇未来注入新活力。

二、中小城镇老旧小区现存问题剖析

(一)基础设施老化

供水管道锈蚀,跑冒滴漏频发,水压不稳,居民用水困难;供电线路老化,负荷承载不足,常引发停电事故,且存在安全隐患;排水管网管径偏小,雨污合流,每逢雨季,小区内涝严重,污水横溢,环境卫生恶化,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便利性与舒适度。

(二)居住环境欠佳

建筑外立面破旧,墙体开裂、褪色,屋面漏水,保温隔热性能差,冬季寒冷,夏季闷热;小区内部道路破损,坑洼不平,缺乏无障碍设施,老人、儿童出行不便;绿化植被稀疏、杂乱,缺乏养护,公共休闲空间匮乏,难以满足居民户外活动、社交需求,整体居住品质低下。

(三)空间利用低效

老旧小区多为行列式布局,建筑间距狭窄,内部空地碎片化,缺乏统一规划利用,停车场地严重不足,车辆乱停乱放,挤占消防通道、人行道;杂物随意堆放,公共空间被私自占用,空间秩序混乱,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四)社会活力不足

邻里关系疏离,缺乏公共交流场所与社区活动组织,居民互动少,社区凝聚力涣散;老年人口占比较高,养老服务设施短缺,年轻人因就业、配套局限外流,小区人口结构失衡,缺乏生机活力,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多元需求。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量生态因素。优先选用环保节能材料,减少建筑施工与后期使用能耗;优化小区绿化布局,增加本土植被,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空气净化、雨水吸纳,降低对环境负面影响,打造绿色宜居家园。

(二)以人为本原则

将居民需求置于核心地位,从居住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出发。完善无障碍设施,确保全龄友好;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依据居民意愿增设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老年活动中心,提升生活幸福感,让改造红利惠及全体居民。

(三)经济合理原则

兼顾改造投入与效益产出,充分利用既有建筑、设施,避免大拆大建,降低成本。挖掘老旧小区潜在经济价值,如闲置房屋改造为社区商业、共享办公,以产业发展反哺改造资金,实现可持续资金循环,保障改造可行性与长效性。

(四)文化传承原则

珍视中小城镇地域文化底蕴,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街巷。在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融入地方特色元素,传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延续城镇历史记忆,赋予老旧小区独特文化魅力,避免 “千区一面”。

四、中小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路径探索

(一)绿色生态重塑

1.建筑节能改造:对外墙实施保温隔热处理,采用新型节能保温材料,如聚苯板、岩棉板,增强墙体性能;更换节能门窗,断桥铝材质搭配中空玻璃,降低热量传导;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光伏板,利用可再生能源满足部分生活用电、热水需求,削减能源消耗。

2.海绵小区建设:结合小区地形,规划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引导雨水自然下渗、蓄存、净化,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合理布局雨水收集设施,将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喷洒,构建小区内雨水微循环,缓解内涝同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二)空间优化整合

1.公共空间拓展:清理杂物,拆除私搭乱建,整合碎片化空地,打造集中式社区广场、口袋公园,设置休闲座椅、景观小品,为居民提供交流、休憩场所;利用建筑底层架空、屋顶空间,建设立体绿化、活动场地,拓展户外活动空间,提升空间趣味性与利用率。

2.停车设施优化:依据小区车辆保有量,合理规划地面、地下停车区域,采用立体停车架、生态停车位等形式,增加车位供给;规范停车管理,设置智能停车系统,实时显示车位信息,引导有序停车,盘活空间资源,解决停车难题。

(三)基础设施升级

1.管线更新改造:对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等管线进行统一改造,地下敷设综合管廊,将各类管线集中收纳,便于维护管理;更换老化管道、线路,增大管径、提升供电容量,确保水电供应稳定安全;采用智能水表、电表,实现远程抄表、精准管控,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2.道路系统修缮:拓宽、翻新小区内部道路,优化道路线形,确保人车分流;铺设防滑路面,增设人行道、盲道,保障出行安全;在路口、弯道处设置减速带、反光镜,完善交通标识,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与舒适性。

(四)社区活力营造

1.社区服务配套:依据居民年龄、需求结构,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新建或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基本医疗设备、专业医护人员,提供便捷医疗服务;设立社区食堂,为老年人、上班族提供餐饮便利;打造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吸引力。

2.邻里交往促进:组织社区活动,如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邻里节,搭建居民交流平台;在公共空间设置互动式景观设施,如共享花架、亲子沙坑,鼓励居民自发互动,增进邻里感情,凝聚社区向心力,让老旧小区重焕生机活力。

五、改造实施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与引导

地方政府出台老旧小区改造专项政策,明确改造标准、流程、资金扶持方式;简化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改造项目推进效率;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策,给予税收优惠、项目补贴,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助力改造。

(二)技术指导与培训

组织专业技术团队,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监管、质量验收;开展面向社区管理人员、居民志愿者培训,普及建筑节能、海绵城市、智能管理等知识,提升参与能力,确保改造科学规范实施。

六、结论

中小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依循生态、人本、经济、文化原则,从生态、空间、基础设施、社区活力、管理全方位探索改造路径,辅之有力保障措施,可有效破解老旧小区困境。通过精心改造,老旧小区将蝶变为宜居、活力、富有特色家园,推动中小城镇稳健迈向高质量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1] 郝转. 老旧小区改造背景下小城镇单位型住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宁陕县子午郡片区为例[D]. 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

[2] 杨程程. 基于基层治理实践探索政府主导小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操方式——以弓长岭老旧小区改造为例[J]. 中国房地产业,2022(28):138-141.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28.034.

[3] 徐煜辉,龚雪. 小城镇老旧社区户外交往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 2015:35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