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作者

刘英

安岳县长河源初级中学

摘要:教师在课堂上履行工作职责时使用最多、最有效的工具是教学语言。语文老师要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某种视觉形象,精炼地描述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准确地表述教材中的概念、定义,简括地再现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生动地描绘未来社会的美好途径。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就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就意味着这节课的教学工作的成功。以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扣住学生的心弦,增强教学的魅力。以含蓄委婉的教学语言进行谈话、对话、提问、探讨循循善诱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开启智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语言表达  艺术

一、重点突出——教学语言的首要任务

课堂教学的精髓就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就意味着这节课的教学工作的成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初中学生正在性格形成的不稳定时期,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需要老师的教学语言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所以,语文课应该忌讳套话、大话、空话、废话。不要惟恐学生听不懂地对全文的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讲,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这样既不可能讲清课文,学生听起来也觉得烦琐,不得要领,不能得到应有的美的欣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完美的语言表述可以引发学生无穷的思考,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对课题重点的理解效果。

例如:教学《背影》(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课第六自然段,作者朱自清为了表现“父亲”对“我”之爱、 “我”的怦然心动,用了一系列动词,讲授时就必须抓住。像“蹒跚”、“探”、“爬”、“攀”、“缩”、“微倾”、“抱”、“散放”、“爬”、“抱起”、“扑扑”、“回头”、“混入”等等。紧紧扣住课文将这些动词讲深、讲透,“父亲”对“我”之爱也就很好地揭示出来了。这样抓住了重点剖析,学生被强烈地感染,觉得感动,有亲临其境之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爱亲人,这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二、声情并茂——教学语言的基本功

讲解是古今中外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在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高度现代化的当今世界,讲解仍然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频繁、最普遍的教学方式。课堂讲解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学生描述情景、阐释道理、推理论证、传递教学信息的课堂教学行为。声音好出,情难出,声、情得兼尤为难。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只是传声筒,我们要做“表情达意”的里手,驱“情”以动人。朱自清的《春》(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可谓是抒情美文,尤其是课文四、五、六段,我们看之不够声读之,读之不够吟咏之,咏之不够情化之……老师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学生无不被强烈感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作者的着眼点和表达情感的重点来确定重音的使用技巧。以教学《白杨礼赞》为例: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上面加着重号的词语是作者意欲突出强调的地方,应该读重音。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独特的情感。冯梦龙说得好:“世界万物如散钱,唯情一线牵。无情亲者疏,有情疏者亲。”“情”,真乃一剂灵丹妙药,我们语文老师怎能漠视!

三、幽默有趣——教学语言的特色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所以我个人认为,幽默是语文老师的素质,优秀的语文老师无不具有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品质。相对而言,现代的学生是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老师,他们倒乐意接近幽默的老师。因为幽默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在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语文版七年级下册)中“瀚海阑干百丈冰”的“阑干”的含义时,提出问后学生看课下注释,我慢悠悠的念道:“‘阑干’?不就是因为雪下得大,馒头冻得像铁块,不好吃了吗?”学生回过味一下笑出来了。我这一曲解扣住了本文的环境,当然学生也明白我是乱解释,不过这一乱解,与正确解释形成对比,在幽默轻松中加深了学生对该词含义的理解和记忆。

四、含蓄委婉——教学语言的要点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话语明确、精准,相对而言语文课的语言要来得含蓄得多、委婉得多。很多时候讲究含蓄。例如笔者上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语文版九年级上)时,如果这样问学生:“蒋氏对作者说了些什么?”学生只好复述课文,思考的价值就不大。如果我们把问题稍微变动一下“蒋氏为什么大戚?”味道就不同了。后面的问题给了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想到一连串的问题:蒋氏说了什么?他捕蛇的目的是什么?说出他家三代都死于捕蛇的用意又是什么?说出“永州之野产异蛇”的原因是什么?蒋氏父亲的邻居怎么了?为什么蒋氏的邻居“非死则徙尔”?问题思考清楚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深刻理解到:蒋氏捕蛇是不幸的,但是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理解到诗人写此文时痛切而又委婉的含意,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苛政猛于虎也”。

五、抑扬顿挫——教学语言的基础

我们语文老师上课绝对不能用一个音调上到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寡淡无味,甚至昏昏欲睡。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调,效果会明显地不同。在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常常会出现意思或情感的间歇,它是语言节奏的一种表现,也是朗诵的一个基本要求。它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上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思想活动更为积极的时刻。在传情达意的朗读中,正确的停顿起很大的作用。不正确的停顿会改变内容的意思,甚至会使词语、句子变得难以理解。学生往往不太注意停顿,致使效果不佳,影响朗读目的的实现,对此应切实给以指导,不能忽视。

六、突破难点——教学语言是利刃

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把一个难以理解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讲,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就容易把问题讲清楚。

结论:综上所述,上课的艺术突出的表现在语言艺术上,所以每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都应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努力成为语言艺术大师。教师是用语言传达知识,教师的语言水准关系很大。首先要清晰易懂,简明扼要;其次要生动有趣,语言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生活图景和情节意境,语言不枯燥,不平辅直叙,不使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应当向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那样,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刘家访主编《教育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邵瑞珍主编皮连生、吴庆麟副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3] 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师范处、四川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编著《教学技能》,天地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