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与融合:班级合唱教育功能的跨领域透视
许庆华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 215411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多元化蓬勃发展的当下,打破教育领域间的壁垒,促使教育功能相互融合与拓展,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趋势。班级合唱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关键构成,不再被局限于传统音乐教学的狭小范畴,凭借其群体性与综合性的独特属性,逐渐显露出跨领域的教育功能。它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在心理健康、文化传承与交流、社会能力培养等诸多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达成了教育功能的破界与融合。深入探究班级合唱教育功能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对全面认知其教育价值、推动教育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破界:班级合唱教育功能对传统边界的突破
(一)突破美育单一功能边界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班级合唱往往被狭隘地定义为美育的实践形式,其功能聚焦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审美鉴赏能力。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与跨学科融合的推进,班级合唱早已突破这一单一功能边界,在审美创造、德育、智育、体育、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教育效能,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载体。
1.审美创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的艺术蜕变
从审美创造角度来看,班级合唱赋予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契机。在合唱活动中,学生不再满足于单纯演唱既定曲目,而是深度参与到作品选择、改编、舞台呈现等环节。他们依据自身的艺术感知,分析不同风格作品的艺术价值,挑选契合班级特色与情感表达需求的曲目。在编排过程中,学生结合对作品的理解,大胆创新舞台动作、队形变化与和声设计,将个人创意融入集体表演,使合唱成为展现艺术个性与团队智慧的舞台。这种审美创造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深化了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2.德育浸润:团队协作与价值塑造的双重培育
德育功能在班级合唱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合唱强调团队协作,各声部之间需精准配合、相互倾听与协调,这种协作过程要求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包容他人。学生在合唱排练中逐渐意识到个人表现与集体效果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同时,合唱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积极的价值观,无论是表达家国情怀的《我爱你,中国》,还是传递坚韧精神的《光明》,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深刻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塑造,增强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
3.智育拓展:知识融合与思维锻炼的协同发展
班级合唱在智育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学习合唱作品时,学生需要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地域特色等知识,这一过程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合唱曲目,学生需探究该民族的音乐风格、民俗文化;演唱经典艺术作品,学生要了解其创作时代与艺术家生平。此外,合唱训练对音准、节奏、多声部配合的严格要求,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觉辨别能力、记忆力、专注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处理复杂的乐谱、协调各声部关系的过程中,大脑的分析、判断与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智力的全面发展。
4.体健心育:身体塑造与心理调节的双向赋能
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班级合唱也发挥着独特作用。合唱过程中的呼吸控制、发声技巧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肺活量,改善身体机能,同时规范的站姿、优美的舞台动作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体态。此外,合唱还是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在合唱排练与表演中,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情感,舒缓紧张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班级合唱突破美育单一功能边界,实现了与多领域教育功能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在道德、智力、身体与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
(二)跨越学科知识的界限
在班级合唱的艺术实践中,音乐作品不再是单一的听觉享受,而是成为了串联多学科知识的纽带。以《游子吟》《什么结籽高又高》《鸟儿多么美丽》三首合唱作品为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音乐、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在合唱中的深度融合。
1.古诗词改编合唱作品的跨学科融合——以《游子吟》为例
《游子吟》作为一首经典的合唱作品,其歌词源自唐代诗人孟郊的同名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以质朴的语言勾勒出母爱的细腻与深沉,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更能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内涵。从历史学科角度来看,了解孟郊所处的唐代社会背景,知晓当时的科举制度对文人命运的影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对母爱的感恩与思念之情。在音乐风格上,《游子吟》的合唱编排通常采用舒缓、抒情的旋律,这种音乐表现形式与诗歌的情感基调相契合,使学生在演唱中体会到文学与音乐融合的魅力。
2.地域特色合唱作品的跨学科融合——以《什么结籽高又高》为例
《什么结籽高又高》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从地理学科视角出发,该作品源自广西壮族地区,其歌词采用对唱形式,充满了壮族山歌的特色。学生在演唱时,可以通过歌词中对各种农作物的描述,如“什么结籽高又高,什么结籽半中腰”,了解广西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和物产情况。在历史文化方面,壮族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瑰宝,反映了壮族的民俗风情、社交方式等。合唱的排练和演唱过程,让学生得以探究壮族山歌的历史渊源,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音乐创作上,作品的旋律采用壮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独特的民族调式和节奏特点,学生通过学习演唱,能够掌握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实现音乐学科知识的积累。
3.外国经典合唱作品的跨学科融合——以《鸟儿多么美丽》(合唱版)为例
《鸟儿多么美丽》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合唱作品。从文学角度,其歌词描绘了鸟儿自由飞翔的美好画面,富有想象力和诗意,学生在演唱中可以学习歌词的表达方式,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从地理学科来说,歌曲中可能涉及不同地域鸟类的特点,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可以拓展对鸟类栖息地、分布区域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在音乐创作上,作品运用轻快活泼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营造出欢快的氛围,学生通过练习合唱技巧,能够感受不同音乐元素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提高音乐素养。同时,从生物学科的角度,学生还可以延伸探究鸟类的生态习性等知识,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通过对这三首合唱作品的分析不难发现,班级合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巧妙融合。学生在参与合唱的过程中,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学习和探索,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在提升音乐能力的同时,收获丰富的综合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三)超越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
班级合唱教育不再受限于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合唱活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课后服务的空白。而且,合唱活动还能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将教育场景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例如,学校组织班级合唱队参与社区文化节,学生在与社会大众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表演能力得以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也得到增强,实现了教育功能在时空维度上的突破。
三、融合:班级合唱教育功能在多领域的渗透与整合
(一)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1.情绪疏导与压力释放的融合路径
音乐具备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功能,班级合唱将这一功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合唱排练与表演过程中,学生通过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释放内心的情绪。例如,在面临考试压力时,学生通过演唱节奏明快、旋律激昂的励志歌曲,将紧张焦虑的情绪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在情绪低落时,演唱舒缓的抒情歌曲,获得情感上的慰藉与安抚。合唱活动营造的集体氛围,使学生的负面情绪在同伴的共鸣中得到消解,有效缓解了心理压力。
2.自我认同与心理韧性培养的协同发展
班级合唱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个学生都能在合唱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与价值。无论是担任领唱,还是在声部中发挥独特作用,学生的努力与贡献都能得到同伴和教师的认可,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合唱排练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如复杂的和声演唱、高难度的节奏把控等,成为培养学生心理韧性的契机。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心态,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实现了自我认同与心理韧性的协同发展。
(二)与文化传承教育的融合
1.本土文化传承的合唱实践
班级合唱是传承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选取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合唱作品,学生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以地方民歌为例,学生在学唱陕北信天游时,不仅能掌握信天游独特的演唱技巧,如真假声转换、拖腔等,还能通过歌词和旋律感受到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体会到当地人民的质朴情感和生活智慧;传唱客家山歌,能领略客家文化中团结互助、勤劳坚韧的精神特质。这种将本土文化融入合唱教育的方式,使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增强了文化自信。
2.多元文化交流的合唱探索
班级合唱还能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入不同国家、地区的经典合唱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学生通过演唱西方古典合唱作品,感受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和声和崇高的艺术境界;学习非洲民谣合唱,体验其强烈的节奏、原始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排练国际合唱曲目的过程中,学生与同伴共同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特点、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分享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培养了包容与开放的文化态度,实现了多元文化在校园内的碰撞与融合。
(三)与社会能力培养的融合
1.沟通能力与社交技巧的合唱培育
合唱排练是一个高度协作的过程,要求学生与同伴、教师进行频繁的沟通与交流。从声部之间的音准协调,到对作品情感处理的讨论,学生需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意见并做出回应。例如,在合唱队形编排时,学生需要协商各自站位,解决意见分歧;在处理合唱细节时,学生要通过沟通达成统一。长期参与合唱活动,学生逐渐学会在集体中有效表达自我,掌握倾听、协商、合作等社交技巧,提升了沟通能力,为未来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
2.领导力与组织能力的合唱锻炼
在班级合唱活动中,部分学生承担起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如合唱指挥、小组负责人等。担任合唱指挥的学生需要熟悉作品的每个细节,包括节奏、旋律、和声等,通过手势和眼神引导全体成员保持节奏统一、情感一致;小组负责人要组织组员按时排练,协调组内分工,合理安排排练进度。通过这些角色的实践,学生的领导力、组织能力和责任感得到充分锻炼,学会合理规划任务、调动团队积极性,提升了在集体活动中的影响力与管理能力。
四、结论
班级合唱教育功能的破界与融合,是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路径。通过突破传统教育边界,班级合唱实现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社会能力培养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展现出丰富的跨领域教育功能。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进一步创新班级合唱教育模式,优化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其跨领域教育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与进步。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级合唱教育功能的跨领域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方向,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王杰.以美育人,建设素养型课程标准[J].课程•教材•教法,2023(2).[3]徐瑛.基于真实性学习的音乐课堂构建[J].中国音乐教育,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