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维型教学下小学科学课堂学习表现优化研究

作者

易中燕

重庆市永川区文昌路红旗小学校

一、引言

在小学科学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是核心任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思维型课堂的论证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且有效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强调了思维型教学理论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性,以及论证活动在科学课中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学生科学课堂学习表现,深入探索论证式教学在思维型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旨在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二、思维型教学理论与论证式教学概述

(一)思维型教学理论核心内涵

思维型教学理论以思维培养为核心,强调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方法解决科学问题,提升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论证式教学的本质特征

论证式教学要求学生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联系,提出合理见解。在科学课堂中,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论证观点、反驳质疑等环节,不仅能深入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实现科学思维的进阶。

三、学生科学课堂学习表现分析

(一)思维活跃但缺乏深度与系统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面对新奇现象,学生思维活跃。以 “声音的传播”学习为例,教师将闹钟置于密封盒并抽气,学生眼见闹钟声渐弱,结合操场听闻广播、电梯里手机铃音变弱的日常经验,很快意识到空气对声音传播至关重要。然而,学生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探究原理时,他们虽知空气传声,却无法解释大教室与小房间声音效果为何不同;明白趴在桌上能听到敲桌声,却不清楚声音如何借桌面传递;看到 “土电话” 能传声,却不理解声音怎样经棉线传播。这反映出小学四年级学生虽能细致观察声音传播现象,但因抽象思维发展尚不完善,难以将现象与科学原理关联,无法自主构建完整的声音传播知识体系,对相关概念理解较浅。

(二) 证据意识薄弱,论证能力不足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证据意识较为淡薄。在论证过程中,常常无法准确收集和运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以探究凤仙花种子传播方式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于校园花坛开展实地观察。学生目睹凤仙花成熟果实受轻微触碰后,瞬间炸裂,种子呈散射状弹射而出,对此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当教师要求学生阐述凤仙花种子远距离传播的内在机制时,学生的回应仅停留在 “果实炸开致使种子飞散” 的浅层描述,无法深入剖析果实炸裂这一关键现象(证据)是如何促使种子实现传播(观点)的,这也反映出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和思维训练上的欠缺,亟待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引导与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并合理运用证据进行逻辑论证。

(三)合作学习参与不均,论证交流效果欠佳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积极主导讨论,而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例如在“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中,小组开展探究小灯泡不亮原因的活动时,部分电学知识扎实、性格活泼的学生迅速主导进程,他们熟练地拆解电路元件,一边仔细检查,一边快速说出“灯丝可能断了”“导线连接也许有问题” 等故障推测,讨论热烈。而那些对电学知识理解较慢且性格内向的学生,却只能在旁默默观看,偶尔小声附和,因缺乏自信不敢主动参与。在交流环节,当有同学提出用替换法检测故障,比如先换灯泡试试时,部分主导学生立刻反驳,拒绝倾听,导致小组无法理性探讨各方法的可行性,难以确定最佳检测方案,合作论证效果大打折扣。这不仅影响学生对电路知识的学习,还阻碍了团队协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教师优化合作学习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十分必要。

四、基于思维型课堂的论证式教学实践策略

(一)借助高阶任务,催生学生真实思维

课堂思维互动的成效,紧密依赖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实践。学生若缺乏自主观点,理解他人想法便存在障碍,更难以对他人见解产生兴趣,无法在讨论中反驳或维护特定观点,课堂辩论也就难以开展。因此,激发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推动思维互动的关键。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活动前思考知识要点,活动中积极探索、调整观点,活动后形成成熟且负责的理论认知。

(二)开展形成性对话,契合学生思维发展

在思维型互动教学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收集学习证据,精准判断学生的能力层级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难度、方法及进度,以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节奏。课堂对话是获取学生学习信息、优化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将形成性评价融入对话过程,即形成性对话。

(三)推动观点分享辩论,实现思维深度交融

学生的自主建构涵盖认知与社会层面,教师应提供充裕的交流环境,助力学生积极开展建构活动。研究表明,分享观点和参与辩论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思维型互动教学中,实现高质量思维互动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构建、分享观点并进行辩论。

高认知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其留出思维空间,有助于形成成熟观点。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分享见解,能促进相互了解,引发科学辩论,推动观点碰撞。“互动板书”和“热席(hot seat)”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交流。互动板书记录多元观点,尊重学生思维成果,鼓励表达,便于学生对比差异、深化理解;热席策略让学生上台展示探究成果并答辩,台下学生提问质疑,双方在辩论中完善观点。在 “种子的传播” 教学中,教师运用这两种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五、研究总结与展望

基于思维型课堂的论证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支架、组织合作等策略,以及构建进阶式学习目标、形成性课堂评价和创造型思维环境,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例如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其针对性和启发性;学习支架的有效性需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力度需加大,以培养学生更高效的合作技能和沟通能力等。

未来的研究可聚焦于如何将论证式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如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创设更逼真的科学探究情境,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还可探索论证式教学在不同科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中的应用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持续推动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邵发仙,廖幸.小学科学课堂思维型互动的实施策略和环境保障[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09):69 - 72.

[2]任方然. 思维型教学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15):45 - 47.

[3]杜伟. 思维型科学课论证活动的有效支持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25(05):40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