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下淫羊藿绿色人工栽培技术

作者

徐大猛 钟瑾竹 隋众 李士客

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宽甸 118200

引言:

淫羊藿,作为一类具有多重药效的中药材,其野生资源长期处于高强度采挖状态,濒危趋势日益显现。伴随对药材安全、可追溯性和生态友好的社会需求提升,林下人工栽培成为其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林地生态环境为淫羊藿提供了近似原生境的生长条件,但由于缺乏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标准,种植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本文聚焦淫羊藿在林下环境下的绿色人工栽培技术,力图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度剖析和系统整理,探索一条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淫羊藿特性栽培背景概述

淫羊藿属阴性多年生草本,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适宜在海拔 300-1800 米的山地林缘生长。其主要分布区域集中于我国中西部山区,适应性强但生长周期长,经济回报周期拉长。野外资源持续衰减背景下,野生采挖已难以支撑药材市场的稳定供给,人工栽培成为保障原料可持续供应的现实需求。在中药材绿色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中,淫羊藿的人工栽培需要同步考虑生态保护、资源传承与产业效益。林下种植模式契合其生物学特性,同时能缓解耕地紧张压力,但缺乏成体系的技术指导与标准化操作模式,成为制约其产业化进程的核心矛盾之一。

2. 林下淫羊藿栽培关键问题

2.1 野生种源枯竭品种退化问题

淫羊藿的野生资源已濒临枯竭,天然分布区域急剧缩小。当前人工种植多依赖农户自采的低代次野生种子,种质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植株抗逆性弱,成分不稳定,药效水平下降。尚无系统化良种选育机制,优良品种资源匮乏。缺乏科学的育种技术支撑和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剧了品种退化趋势,也使人工栽培长期处于不稳定和不可复制的状态。

2.2 栽培技术标准化病虫害防控难题

林下生态复杂,气候波动频繁,使淫羊藿在栽培过程中易受真菌类病害和根部害虫侵袭。病虫害难以预测,防控依赖经验,不具可控性。传统药剂防治方式与绿色种植理念冲突严重,缺乏有效的绿色替代手段。当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栽培规程与管理制度,区域间技术水平差异大,栽培结果难以稳定复制。栽培过程缺乏标准化操作模板,是影响成药质量和产量的核心难题之一。

3. 林下淫羊藿绿色人工栽培技术

3.1 栽培准备技术

林下栽培淫羊藿的前期准备决定了后续种植体系的稳定性与可控性。选地环节不可简化,应结合淫羊藿喜阴湿、忌积水的特性,优选海拔 500—1500 米、坡度缓和、土层深厚、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山地林缘作为种植区域。土壤酸碱度应控制在pH5.5—6.5 之间,过酸或过碱均会影响其根系活力与吸收效率。整地作业需要提前完成,林下枯枝、杂草清理干净后,翻耕30 厘米以上,并结合腐熟有机肥(如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进行底肥处理。秧苗选择方面,应以无病虫害、苗龄半年左右、根系发达、节间短、叶片厚实的实生苗或优良分株苗为宜,避免使用退化种源。播前必须进行苗床消毒和苗体抗病预处理。若无标准化育苗机制保障,直接定植的成活率将大幅下降。

3.2 栽植密度管理技术

淫羊藿的林下栽植密度管理应建立在生态调节与药用有效性指标双重考量基础上。过密会导致通风不良、病害滋生,过疏则土地资源浪费、经济效益降低。现阶段较为适宜的行株距建议为 25 厘米×15 厘米,每亩种植密度控制在 1.6 万—1.8 万株为宜。此密度既保障植株生长空间,又优化群体光照分布,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考虑不同林下小气候及土壤承载力,应引入“动态密度”管理理念:对幼苗阶段可适当加密,成活后根据实际长势进行定向间苗,提高资源利用率。种植排布宜采取南北行向,以提升光照均匀性。同时建议采用垄作栽培形式,便于排水防涝,减缓根部病害发生。密度管控还需结合品种特性和栽培目的进行调整,例如以提高总产量为目标的栽培可适度加密,而以提高单株质量和药效含量为核心的种植应注重间距留足。定植后两周内是密度调控窗口期,应对死苗、弱苗及时剔除补栽。整体来看,密度设计并非固定参数,应构建一套适应不同林地微生态的弹性管理体系。

3.3 田间绿色管理技术

林下淫羊藿田间管理的核心在于绿色、低干扰、可持续。水分管理需严格控湿防旱,干季应采取滴灌或沟灌等方式定向补水,但避免积水形成沤根;雨季需提前修建排水沟,防止涝害影响根系活力。施肥应全面摒弃高氮化肥,提倡使用腐熟堆肥、生物菌肥和缓释有机营养物质,并结合地力差异进行分区施管。病虫害防控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期巡查叶片、根茎部病害信号,配合诱虫灯、生物防控剂和中草药型杀菌液等手段,降低农药残留。覆盖物管理是调节林下微环境的关键,可选用松针、稻草、绿肥覆盖地表,稳定土温、抑制杂草、保湿提墒。中耕除草频率需根据杂草密度灵活调整,避免土壤板结与根系破坏。需关注植株不同生育期的营养与通风需求,定期修剪老化叶片和病残茎枝,以增强群体抗逆能力。

结束语:

淫羊藿的林下人工栽培并非简单的技术转移,而是生态系统协同管理的过程。绿色栽培不仅是对生产效率的追求,更是对生态伦理的回应。在当前生态农业转型和中药材质量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唯有建立系统、科学、可持续的栽培技术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淫羊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未来发展应更加注重区域适配性研究、种质资源保护、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的融合,推动淫羊藿栽培由经验型走向数据化、标准化与智能化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韩彦斌,祝红,夏鹏国.林下淫羊藿栽培管护技术[J].西北园艺, 2024(11):34-35.

[2] 向恒,方永琴,向仪.淫羊藿人工栽培管理技术[J].农家科技, 2024(2):32-33.

[3] 刘雪莲,张洺加,孙祎晗,等.不同栽培生境朝鲜淫羊藿种群分株的生物量分配与生长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5, 56(1):40-47.

[4] 孙圣宏.淫羊藿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 2024(18):32-33.

[5] 柏文科,李建,苟健平,等.淫羊藿林下拟境栽培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 2023,51(4):123-126.

[6] 郑云飞,蔡国荣,尹积华,等.不同植被类型区域林下药用植物栽植适宜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24(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