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 AI 赋能高段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创新策略的研究

作者

虞芳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

引言: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育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强调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文化品格的融合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AI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工具,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丰富学习资源、提升学习效果,特别是在高段语文教学中,AI 可辅助开展个性化教学、智能评估与深度阅读指导,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注入创新动力,推动语文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AI 赋能高段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概述

AI 赋能高段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语文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的创新,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与文化传承能力,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AI 通过智能分析、语义识别、大数据挖掘等手段,实现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与智能反馈,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尤其在高段语文教学中,AI 可辅助教师进行作文批改、阅读理解分析与语文能力测评,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AI 还能构建丰富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1]。

二、新课标下 AI 赋能高段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强调个性发展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更重视个体差异的发展,强调个性发展,意味着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多样性,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AI 技术的引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系统,教师可以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内容与路径,真正实现“教有差异、学有特色”[2]。在高段语文教学中,AI 能够通过个性化学习平台,动态生成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写作任务与拓展训练,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AI 还能记录并分析学生的语言表达特征、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调整依据,促进学生在理解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发展,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回应了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科学、高效的语文教育生态。

(二)注重过程评价

在新课标指导下,过程评价逐渐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支撑,传统评价往往侧重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而 AI 技术的融入为过程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借助智能化工具,教师可以实时采集、分析学生在阅读、写作、表达等各环节中的学习数据,动态监测其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态度等多方面表现,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精准评价。在高段语文教学中,AI 赋能的过程评价可通过多种方式展开,例如通过智能批改系统记录学生作文修改次数与内容变化,分析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行为分析系统跟踪学生的阅读习惯、理解路径和兴趣偏好,挖掘其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这些数据不仅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反馈,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促进自主学习与持续改进,注重过程评价,有助于构建“学-评-教”一体化机制,推动语文教学向更加科学、个性与人本的方向转型,实现核心素养的深层次培育[3]。

(三)数据驱动优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决策与精准施策,而“数据驱动优化”正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支撑,借助 AI 技术,教师可以获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维数据,包括阅读偏好、写作表现、课堂互动频次等,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进度、方法的动态调整,数据不仅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也推动教学从经验导向转向证据导向,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更为科学的支撑体系。在高段语文教学中,AI 系统可通过分析作文文本中的语言特征、结构逻辑与情感表达,评估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与思维深度;通过阅读数据的跟踪记录,揭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与批判能力的发展状况,教师依据这些实时数据,能更有效地开展分层教学、差异化指导与资源推送,实现个性化育人,同时,数据还能反馈教学成效,辅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与设计,数据驱动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深化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弘扬中华文化

在新课标的价值引领下,语文教育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强调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认同。而 AI 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 AI,教师可以打造多样化、沉浸式的教学资源,如虚拟场景再现、智能讲解古诗文、交互式文化展示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文化学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4]。在高段语文教学中,AI 还能通过文本大数据分析、语义关联匹配等手段,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言文、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其文化解读能力,同时,AI 平台还可推送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拓展阅读、影视作品与创作任务,引导学生在多模态语文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与体验,通过 AI 赋能,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在表达与创造中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三、新课标下 AI 赋能高段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创新策略分析

(一)实施智能评估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评价应从重结果向重过程、重能力、重素养转变,智能评估作为AI 赋能教育的重要方式,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智能评估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义识别和数据挖掘等技术,能够精准分析学生在阅读、写作、表达等方面的表现,实现即时反馈,它不仅能提升评价的科学性,还能辅助教师从多维度掌握学生的发展状态,形成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理解、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的综合评价,此外,智能评估具备可持续性,可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成长档案,便于长期跟踪与系统分析,为教学内容的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5]。以《匆匆》为例,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融合 AI 智能评估系统进行深度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布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线完成阅读理解测试、文本赏析问答与感悟表达,AI 系统则自动分析学生对时间主题的把握、语言细节的理解和写作表达的情感深度,系统可以识别出学生,分析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是否能准确领悟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忧思,是否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或抒发感受,从而提供针对性反馈,教师再依据评估报告调整教学重点,如加强对比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探讨时间与人生的哲理,进一步深化文化理解和思维能力训练。

(二)强化阅读训练

强化阅读训练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尤其在新课标强调“深度理解、思维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地位愈加突出,AI 技术的引入,为阅读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支持手段,通过 AI 阅读平台,教师可以精准推送与学生能力水平相匹配的文本材料,实现分层阅读与个性指导,同时,AI 可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实时跟踪与分析,如阅读时长、重点标注、理解难点等,及时反馈学生在理解、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表现,系统还能设计多样化的交互式问题,如选择题、开放式问答和主旨归纳等,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欲望,AI 赋能下的阅读训练不仅提升了效率与质量,更推动了学生批判思维、语言感受力与文化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教学鲁迅的散文《那个星期天》时,教师可以利用 AI 阅读平台开展强化阅读训练,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并提升解读能力,通过平台推送文本原文,学生在自主阅读后完成系统生成的问题练习,如“鲁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他如何通过描写环境反映内心情感?”等问题,AI 系统则依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语义识别与评分反馈,指出理解偏差或语言表达不足之处,同时,系统还能推荐与“沉重的社会现实”“个体情感表达”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文本中进行对比与思考,拓展视野,教师依据 AI 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环节,加强对鲁迅语言风格、写作意图及历史背景的解读,帮助学生提升文本分析深度。

(三)深化写作指导

写作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语言运用、思维表达、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能力,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由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内容、由关注结果转向重视过程,倡导个性化、实践性、创造性的写作指导,在此背景下,AI 技术的运用为深化写作指导提供了有效支撑,AI 写作系统可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实时分析语言逻辑、结构安排、词汇使用、情感表达,提供即时修改建议,帮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提升表达能力,同时,AI 还能通过语料库推荐优秀范文与相似写作案例,拓展学生写作视野,教师则可基于 AI 反馈数据,针对性开展写作讲评、技巧训练,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过渡,通过 AI 赋能的写作指导,不仅提升了写作效率与质量,更促进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在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腊八粥”进行写作时,教师可借助AI 写作平台辅助教学,开展全过程、个性化的写作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节日文化、家庭记忆和个人情感构思写作内容,并通过 AI 平台完成初稿撰写,AI 系统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提供实时语义分析,如提醒“开头缺乏情感引入”“描写不够细致”等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二次修改;写作完成后,平台可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包括语言准确性、情感真挚度、逻辑连贯性等维度评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写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平台还可推送相关优秀作品,让学生学习他人在描写传统文化与亲情主题中的表达技巧和构思方式,教师结合 AI 反馈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评与小组交流,强化写作意识与表达能力,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提升了写作技能,更在描绘“腊八粥”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温度,真正实现了语言表达与文化认同的双重提升,体现了 AI 在写作教学中的深化指导作用。

(四)融合跨学科内容

融合跨学科内容是新课标背景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综合素养,强化语文学科与社会现实、科技发展、人文历史等领域的联系,AI 技术凭借强大的知识整合与资源推送能力,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与平台支持,通过智能推荐、语义匹配与图文关联分析,AI 可以根据语文学习主题自动关联历史、政治、哲学、科技等相关内容,为教师设计跨学科任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AI 还能辅助构建多模态学习场景,如视频解读、图表分析、互动问答等,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整合多元知识、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融合跨学科内容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也深化了学生对语言背后文化与思想的理解,是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文化传承”目标的有效路径。在教学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时,教师可以依托 AI 技术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拓展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多维理解,AI 平台可结合文本主题“服务人民”推送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如抗战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延安整风运动等内容,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理解其政治意义,同时,系统还可推荐与“责任、奉献、集体主义”相关的哲学概念和现实案例,如当代志愿服务、抗疫英雄事迹等,引导学生将文本精神延伸至现实生活,从而实现语文学习与思想政治、历史、社会实践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学生在 AI 平台的辅助下完成小组讨论与主题写作任务,围绕“为人民服务在当代社会的体现”进行思考与表达,不仅深化了对文本内容与语言风格的理解,更在跨学科背景中形成了理性思维与价值认同。

四、结语

AI 技术在新课标背景下,为高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智能评估、个性化推荐、跨学科融合等多种方式,AI 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正逐步从传统灌输走向智能引导与深度发展,教师角色也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与资源整合者。

参考文献:

[1] 陈思佳,朱江.智慧课堂赋能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机理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12):17

-23.

[2] 王静.解锁新课标赋能新课堂[J].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2(6):0085-0087.

[3] 李凯.学用新课标,赋能专业成长[J].新课程, 2024.

[4] 黄祖偲,邵鹏,骆鹏.智能研修平台赋能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研修[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

24(3):83-87.

[5] 唐雁金.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J].前卫, 2024(20):005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