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安全的军转干部信息全流程录入管理体系研究
李广辉
烟台黄渤海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山东烟台 264006
1.引言
军转干部信息涵盖个人身份、服役经历、专业技能、军事任务参与情况等多方面内容,部分信息涉及军事秘密与个人隐私,具有高度敏感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军转干部信息管理逐步从传统纸质化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信息录入管理的效率得以提升,但同时也面临数据泄露、篡改、非法访问等安全风险。一旦发生数据安全事件,不仅会损害军转干部的个人权益,还可能威胁国防安全与社会稳定。因此,构建基于数据安全的军转干部信息全流程录入管理体系,确保信息在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及销毁等各环节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3.军转干部信息录入管理现状及安全问题分析
3.1 信息录入管理现状
当前,军转干部信息录入管理多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涉及军队转业安置部门、地方人社部门、接收单位等多个主体。信息采集环节主要依靠纸质表格填写或基础信息化系统录入;传输过程中部分仍采用U 盘拷贝、邮件发送等方式;存储方面存在数据分散存储于不同部门服务器,缺乏统一管理的问题;使用过程中权限划分不明确,存在越权访问风险;信息销毁环节缺乏规范流程,易造成数据残留。
3.2 存在的安全问题
在信息采集阶段,纸质表格易丢失、损坏,且手工录入易出现错误;在传输环节,非加密传输方式可能导致信息被窃取,如通过公共网络发送未加密邮件;存储环节存在硬件故障、病毒攻击、黑客入侵等风险,部分单位服务器防护能力薄弱;使用环节中,人员权限管理混乱,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或外部人员非法获取权限可导致信息泄露;信息销毁时,未彻底清除存储介质数据,存在数据恢复风险。此外,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与监督机制,人员安全意识不足,也是数据安全隐患的重要来源。
4.基于数据安全的军转干部信息全流程录入管理体系构建
4.1 信息采集环节安全管理
优化信息采集方式,采用加密电子表单替代纸质表格,利用数字签名技术确保信息真实性。开发专用的移动端采集 APP,支持离线填写与加密存储,待网络安全连接后自动上传数据。APP 采用 TEE 技术,在手机硬件层面构建安全隔离空间,防止恶意软件窃取数据。对敏感信息进行分级分类标注,明确采集权限。建立信息校验机制,通过系统自动比对与人工复核相结合,减少录入错误。自动比对可设置身份证号、军官证号等字段的格式校验规则,对异常数据实时预警;人工复核环节采用双人交叉核验制度,由不同岗位人员分别对信息进行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同时,在采集页面设计上,采用动态掩码技术,对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敏感字段进行部分隐藏显示,仅在用户授权或必要操作时完整呈现。对于军事机密相关信息,采集终端需通过国密认证,确保数据从源头即处于加密保护状态。此外,建立采集数据的区块链存证机制,将每份采集表单的哈希值上链存储,任何数据修改都会导致哈希值变动,从而实现数据的防篡改和可追溯。
4.2 信息传输环节安全管理
搭建专用的安全传输通道,采用VPN 或加密光纤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对传输数据进行高强度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即使被截获也无法解密。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传输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记录数据的传输路径与操作日志。
在实际传输架构中,采用“端到端加密+传输层加密”的双重加密机制。端到端加密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交换对称密钥,确保只有发送方和接收方能够解密数据;传输层加密则采用TLS1.3 协议,防止数据在网络链路中被监听。同时,部署流量混淆技术,对真实数据流量进行伪装,使其与正常网络流量难以区分,进一步抵御网络攻击。对于跨部门的数据传输,建立基于联盟链的安全共享平台,各部门作为链上节点,通过智能合约自动验证身份和权限,确保数据仅流向合法接收方。
此外,在传输过程中设置数据完整性校验机制,使用 HMAC 算法对数据进行签名,接收端验证签名以确认数据未被篡改。对于超大文件传输,采用分片加密传输技术,将文件分割为多个数据块分别加密传输,接收后重新组装,降低因单次传输数据过大带来的安全风险。
4.3 信息存储环节安全管理
构建统一的云存储平台,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提高数据冗余性与可靠性。对存储数据进行分库分表管理,敏感数据单独加密存储,并定期进行备份与恢复演练。部署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等安全设备,实时监控网络攻击行为;采用数据脱敏技术,对非必要使用的敏感字段进行变形处理,降低数据泄露风险。
在存储架构设计上,采用冷热数据分离策略。将常用的热数据存储于高性能固态硬盘,确保快速访问;不常用的冷数据存储于大容量机械硬盘或磁带库,降低存储成本。敏感数据存储采用双层加密机制,首先使用 AES 算法进行数据加密,再通过硬件安全模块(HSM)对加密密钥进行保护。HSM 设备具备物理防篡改特性,密钥仅在其内部生成、使用和存储,外部无法获取。
同时,建立多副本异地容灾备份机制,将数据同步至多个地理位置分散的备份中心,防止因自然灾害、电力故障等导致数据丢失。定期开展数据恢复演练,模拟系统故障、数据丢失等场景,验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针对数据脱敏,采用动态脱敏和静态脱敏相结合的方式:静态脱敏在数据入库前进行,对敏感字段进行永久性替换;动态脱敏则根据用户权限实时调整数据展示内容,如普通管理员只能查看模糊化后的军转干部联系方式,而高级管理员可查看完整信息。
4.4 信息使用环节安全管理
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基于最小权限原则,为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分配差异化的访问权限。采用多因素认证加强身份验证,防止非法登录。对信息使用行为进行全程审计,记录访问时间、操作内容、访问 IP 等信息,以便事后追溯。引入数据水印技术,在数据中嵌入不可见标识,一旦发生泄露可追踪溯源。
权限管理系统采用 RBAC 模型,并结合 ABAC 进行动态权限调整。根据用户的部门属性、职务属性、安全等级属性等,自动分配相应权限,例如军队转业安置部门人员可查看军转干部的全部服役信息,而接收单位人员仅能查看与岗位相关的技能和履历信息。同时,引入生物识别技术,在高敏感信息访问场景中,要求用户同时进行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确保身份真实性。
操作审计系统记录用户对信息的每一次操作,包括查询、修改、下载等行为,并通过 AI 算法分析操作模式,识别异常行为。例如,当同一账号在短时间内频繁下载大量敏感数据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数据水印技术采用扩频水印算法,将包含用户 ID、操作时间等信息的水印嵌入数据文件,水印具备抗压缩、抗剪切特性,即使数据经过格式转换或部分修改,仍可提取水印信息进行溯源。此外,建立数据使用的沙盒环境,对外部合作单位或第三方机构开放数据时,将其限制在隔离的虚拟环境中操作,防止数据被非法导出。
5.结论
基于数据安全的军转干部信息全流程录入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保障军转干部信息安全的关键举措。通过对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使用、销毁全流程的安全管理,结合完善的管理制度、人员培训与监督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数据安全风险,提升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与安全性。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持续优化管理体系,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进一步增强数据安全防护能力,为军转干部信息管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敏.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0(3):105-111.
[2]王磊,李晓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务数据安全共享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6):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