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思政工作载体创新和效能提升研究
刘庆天
华阳集团艾瑞格(山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引言: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思政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动能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思政工作载体以线下集中教育为主,存在时空限制大等问题,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员工思想多元化、信息获取碎片化等新特征。如何通过载体构建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思政工作体系,成为国有企业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思政工作的影响
1.1 技术赋能重构思政工作生态
一是传播渠道的拓展和重构。传统思政工作依赖线下讲座、集中学习等单一渠道,受时空限制显著。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云端+终端”的立体化传播网络,打破了物理空间约束。二是互动形式的升级深化。传统思政工作以“单向灌输”为主,员工参与度有限。数字化转型引入直播、弹幕、连麦等技术,实现了“双向互动”甚至“多向互动”。三是教育场景的创新融合。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思政教育场景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延伸。
1.2 数据驱动优化思政工作决策
第一,员工画像的精准建模和动态更新。数字化转型通过整合学习记录、行为数据、绩效表现等多维度信息,构建员工数字画像系统。第二,动态评估的实时反馈和闭环管理。传统思政工作评估依赖问卷调查、考试等滞后性手段,难以实时反映教育效果。数字化转型通过建立效能评估模型,从认知提升、行为改变、绩效影响三个维度设置指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生成评估报告。第三,风险预警的提前干预和精准防控。数字化转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分析员工在线交流数据,实时监测思想波动风险。
1.3 需求导向重塑思政工作逻辑
首先,内容供给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算法推荐系统,根据员工岗位、年龄、兴趣等标签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个性化教育可满足员工多层次需求,提升学习动机。其次,学习时空的灵活化碎片化。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支持员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根据时间管理理论,碎片化学习可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最后,教育效果的可量化与可视化。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学习行为、测试成绩、互动数据等,实现教育效果量化评估。根据绩效管理理论,可量化指标是改进教育质量的基础。
二、数字化转型中国有企业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传统载体适应性不足
一是单向传播模式的滞后性。传统思政工作依赖线下讲座、集中学习等形式,员工参与度逐年下降。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在于满足特定需求。二是时空限制影响覆盖效率。国有企业分支机构众多、员工分布广泛,传统教育难以实现全覆盖。三是内容形式缺乏创新性。传统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为主,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2.2 数据安全风险凸显
一是数据泄露的潜在隐患。思政工作涉及员工思想动态、行为数据等敏感信息,数据泄露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根据信息安全理论,数据安全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前提。二是合规管理的挑战。数字化转型需遵守《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部分企业存在合规意识薄制度缺失等问题。缺乏合规体系可能导致法律纠纷、行政处罚等后果,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技术依赖的风险。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可能导致系统瘫痪、服务中断等风险。根据技术韧性理论,企业需具备应对技术故障的能力。
2.3 员工数字素养差异
一是年龄结构差异。国有企业员工年龄跨度大,数字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根据代际理论,不同年龄群体对技术的接受程度与使用习惯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岗位需求差异。不同岗位对数字化技能的需求不同,导致教育需求分化。根据岗位分析理论,岗位特性决定技能需求。三是学习意愿差异。部分员工对数字化转型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数字化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三、数字化转型中国有企业思政工作应对策略
3.1 载体创新,构建数字化教育新生态
首先,打造“中央厨房+个性定制”内容生产体系。国有企业可整合党的理论、企业案例、行业动态等资源,建立思政内容中央厨房,通过智能剪辑系统生成短视频、图文等,根据员工岗位需求推送差异化课程,可兼顾效率与针对性。其次,创新“直播+互动”传播模式。国有企业可推出“书记直播课”“专家讲坛”等品牌栏目,由企业领导、行业专家在线解读政策、答疑解惑。同时,引入弹幕提问、在线投票、实时连麦等功能,增强互动性。最后,开发沉浸式教育场景。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学习情境对知识迁移具有重要影响。国有企业可利用 VR 技术还原企业历史场景、重大事件。
3.2 机制优化,构建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
其一,建立动态评估模型。根据控制论,闭环管理系统通过“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机制实现持续优化。国有企业可从认知提升、行为改变、绩效影响三个维度设置指标,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生成评估报告。其二,实施PDCA 循环改进。PDCA 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是实现持续改进的有效工具。国有企业可制定“月度分析数据、季度优化方案、年度升级系统”的改进计划,建立预警机制,对思想波动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其三,完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数据安全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前提。国有企业可构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审计追踪”三级防护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存储敏感数据。同时,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规范,定期开展合规审查。
3.3 队伍建设,培育数字化时代思政工作者
一是引进复合型人才。根据人力资源理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国有企业可制定“数字思政专员”招聘标准,要求具备思政专业背景与数字化技能。二是开展常态化能力提升。根据成人学习理论,持续学习是适应技术变革的关键。国有企业可实施“数字素养提升工程”,通过线上课程、工作坊、沙盘演练等形式培训员工。此外,建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员工开发数字化教育工具。三是构建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通道。根据激励理论,合理的激励机制可激发员工积极性。国有企业可将数字化技能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在载体创新、机制优化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
四、结语
数字化转型为国有企业思政工作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载体创新、机制优化、队伍建设等系统性举措,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等转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 5G 等新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场景,让思政工作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国企发展提供思想护航。
参考文献
[1]刘喆渊.数字技术助力国有企业思政工作效能提升[N].山西日报,2025-03-18(011).DOI:10.28713/n.cnki.nshxr.2025.004713.
[2]钟新志.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策略[J].现代企业,2025,(06):107-109.
[3]李林琪.当前国有企业思政工作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N].松原日报,2025-05-30(003).DOI:10.49053/n.cnki.nsorb.2025.00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