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动态监测与生态修复的村庄工业用地优化体系研究

作者

陈冠昌 李 猛

汉宸国际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101

中图分类号:TU98

0 引言

村庄工业用地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健康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在规划土地使用上常面临诸多问题,如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区域系统混乱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增大。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对城市生态构建构成了挑战。因此,急需采取优化措施,如改善交通、集中土地资源以及加强生态保护,以实现城市区域的科学、平衡的土地利用。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中学习,例如丹麦紧凑城市的概念,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应确定并优化闲置或无效的土地储备系统,以实现有效的土地资源共享。简而言之,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将城市层面的农场规划与科学的分析模型相结合,制定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土地策略。

1 动态监测与生态修复的村庄工业用地优化技术体系原则分析

1.1 系统协同性原则

对于乡镇工业区,要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观念,重新考虑其在整体国土空间的构架中所占比例和与各类生态空间的联动协同关系,统筹和落实工业化“土地-空间-产业-生态”三维协同模式。例如,对于工业布局在我国东部的工业园区,应该协调好园区工业与基本农田的关系,并借助GIS 技术手段为工业园区的产业升级预留适度的弹性发展空间;对于在我国中部或西部区域的工业园区,应强化工业园区与生态易感空间隔离缓冲机制,避免因产业规模扩张引起水资源土壤损失等问题的发生。研究表明,在这样的整体化调控下,整体工业园区的用地开发潜力与区域生态承载阈值趋近程度会更高,达到约28%的增长。

1.2 动态监测驱动原则

通过“空天地一体监控网络”建立完整的监测预警体系。通过遥感影像解析、网络感知传感器和无人机检查等方法对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出、污染物排放量和生态质量这十二类指数进行监测预警。主要内容包括三类变化模式,首先是最优效益警戒模式,通过每亩税收、单位用电量等测算判断无效用地;其次是生态隐患预警模式,根据 NDVI 指数、水质检测结果计算生态退化威胁水平;最后是变化模式预测模式,运用 CA(CellularAutoma)预测未来十年内工业用地扩张的趋势。研究表明,动态分析的引入可以提升60%的发现违法违规用地的概率,同时降低45%的生态恢复响应滞后时间。

1.3 生态修复优先原则

取“以天然恢复为主要方式、人为干预为辅助”的环境保护原则,重点实施3 项环境调整工程。

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以生物炭固定、超积累植物萃取等方法修复土壤,使其重金属含量降低到 gb15618的限值以下。重塑水环境:利用人工湿地构建、生态护岸改造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实证显示,经过整治后水体cod 浓度下降了 76%c 。生态修复:以乡土植物为主(如构树、紫穗槐等)修复为主,采取树—灌—草三维恢复策略,增加厂区内植物的绿化修复对天气变化的影响程度2.3 倍,特别注重它的经济适用性及效用性,即每平米修复成本为该区域GDP 的 0.3%, 。

2 动态监测与生态修复的村庄工业用地优化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动态监测技术覆盖不足与数据孤岛问题

现有监测系统存在“空天一体”协同监测能力弱的缺陷。尽管开始利用卫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监测,但对乡村一级覆盖的监控网络仅为 38% ,数据更新频次很低(以每季度为单位),很难即时获取工业用地信息的变化。例如,中部和西部地区地形多山,基站较少,无人机飞过的区域要 12 小时以上才能更新回云服务器。同时,多元化的数据整合手段未形成,保护、国土、农业、土地等部门数据格式不一,形成了“信息孤岛”,使同一地区的土壤污染信息与地块归属信息匹配误差高达 25% ,研究表明,数据隔离导致我们的监测模型预测误差提高了 17%~32%. 。

2.2 生态修复技术适配性与经济性失衡

现有方式可能产生“过度工程化倾向”。例如重金属修复,利用生物炭固化的方式修复成本每平米为 1200多元,远远超出农村财力水平;需要长达10-15 年的周期完成,与乡村振兴的速度相矛盾;例如,技术的选择与污染类型的匹配度不够准确,在有机质污染场所采用植物修复的技术,使得二次污染扩散率增加 41% ;修复之后的土地利用规划过于刻板,江苏南部某个村庄把修复的土地全部圈定为绿色用地,未考虑产业需求进行多尺度设计,造成土地价值流失800 余万。

2.3 空间-产业-生态协同机制缺失

在农业生产用地“三生空间”改善过程中,经常受到“断骨”的威胁,如浙江的台州有百分之六十一的工厂区域临近自然保护区,并未留下缓冲区,致土壤和水体等污染指数放大两倍三。而且,由于无法从生态容量角度考虑工厂及生产设施的位置布局,导致台州东部一社区引进大量用水量大的企业后,该社区地下水水位每年平均下降一米二。更为可怕的是将近三分之一的项目意向规划上并未考虑社会因素,缺乏合理的土地价值分红制度,进而引起当地居民不乐意,引发项目进度延误率达百分之四十五)。这些系统的整合问题,导致最终空间再生的整体效益下降了二十八个点。

2.4 全生命周期管理链条断裂

一方面,在整个管理过程里,从监控预警到修复维护都没有形成系统。对于“用地保”系统反应迟钝的问题,虽然它能够实时提醒、提示报警信息,但是在处置效率低下的问题的土地时,响应处理时间也有七八天左右,错失了最积极的处理时机。治理过程失控:23%的污染地块修复未能实施过程管理,某项异地修复场地超标 280%c 。长期监管不足:80%以上修复工程结束之后并没有进行后续监测,由此导致 3 年出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40%以上,而如此“重实施轻监管”则将生态恢复的时间成本延长至20 年甚至数十年。

2.5 权属复杂性与利益协调困境

因为分散零碎的工业用地权利,技术执行效力严重受限。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典型农村社区中,同一地块甚至可能有四点二个不同地权人,协商时间周期甚至可达十八至二十四个月之久。现有的地利切分制度存在缺陷,产生的一系列冲突包括传统的“付钱了事”做法使得农村收益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三(网站5),若采用“土地投资”,缺乏有效的土地风险管理措施,甚至有二十多于项目项目中途破产。此外,跨区域协调的管理调控系统也是空白状态,如省份交界地区某一社区由于检测标准不一造成环境污染权责不明和久拖不下。

3 动态监测与生态修复的村庄工业用地优化的策略

3.1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供给优化为保障

与传统的土地规划模式相比,现代土地规划和搬迁场地更加复杂,规划内容更为繁琐,安置工作难度也更大。这对整合过程中的投资强度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需要全面优化整个地区的土地配置供应,广泛开展相关工程。其中,一是模块化配置。这种配置方式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改进。按照我国实施区域空间规划的要求,可以对不同对象的池塘进行组合管理,并根据池塘维护工具和内容的差异进行后续调整,形成修复模块。例如,包括主体保留及农用地整理模块、土地整理与复垦模块等。自此,境内土地开发项目已按照详细的领土规划时间表全面实施。这类恢复任务的目标比较明确,但缺点是分工过于细化,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整个地区土地恢复的具体战略需求。二是分类管理。根据该地区不同复杂程度的开发项目,将修复工程分为不同的供应结构,如市级修复工程、省级修复工程、国家级修复工程。项目的具体分类级别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如复杂土地复垦在整个地区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因此,有必要积极加强全地区农业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试点建设,吸引国内相关部门的财政投资。这使得供应方的实施更加高效,且不会涉及重大的财务风险。然而,在修复过程中,不同模型和修复方法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导致修复方案相似度较高。

3.2 提升编制质量,加强规划设计

结合新空间规划,科学编制全域综合体发展规划,优化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的布局,实施综合体开发项目。要明确农民进城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及农民进城后农用地利用的目标水平。制定详细的技术指南和实施措施,全面提高规划应对的有效性。按照“山、河、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建设思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高水平统筹农用地建设,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对待农业用地。实施地块改良和其他复杂的农田项目,因地制宜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和管理。建立集约节约用地和农用地评价体系,将农用地作为土地综合管理的规划平台。

3.3 支持植被和环境修复项目

生态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技术成为当前土壤固定与生态治理的关键策略。在应对环境恶化与资源匮乏的双重压力下,推行生态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项目,对于提升水域环境品质、确保生态系统稳健运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显著作用。首先,应推进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项目,修复受损植被,提升植被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与抗干扰性,优化土壤状况,遏制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蓄水性能,降低水资源消耗与污染。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需科学挑选树种及植物群落,关注生态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加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接着,需恢复原生植被,提升生态系统品质与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土环境,恢复土地生产潜能及生态服务效能,如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最后,湿地保护与修复同样是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环节。湿地作为净化与调节水生环境的关键生态系统,支持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有助于恢复湖泊、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品质。湿地保护必须从源头控制水污染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为水资源保护、防洪、生物栖息地保护等提供更为环保的服务。

3.4 综合修复策略

(1)建设科技智慧城市。区域规划部门要加大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合理规划和实施城市建设。根据城市和土地的功能区位和结构特点,降低经济交易成本,促进城市现代化和更新。加强道路、桥梁、污水系统、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供水能力。(2)着力完善社会服务结构。城市规划机构需构建涵盖文化、卫生、老年关怀、儿童培育、社区活动中心在内的全方位社会服务网络,以提升市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制订周密的交通布局方案,缓解交通压力,推进公交系统发展,增设自行车道等措施,旨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3)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区域规划单位需确保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公共服务系统完备,从而增加居民的幸福指数。强化住房供应体系,拟定合理的住房策略,推动城市可持续进步。优化房产市场,保障市民基本的居住需求得到满足。(4)强化社区治理能力。城市规划部门需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加强管理力度,解决社会管理问题,创建一个和睦安宁的社会氛围。

4 结论

在国家空间规划框架内开展土地综合整理恢复基础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综合治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为提升土地资源整体质量创造了条件,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应作出有力保障,不断探索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我国生态文明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欧阳效福,李一璇,徐世乐,梁景宇.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国土综合整治修复关键技术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4(1):38-41.

[2]黄金凤,阳维政.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国土综合整治修复关键技术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4(4):192-196.

[3]刘周.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构建探讨[J].大众科学,2024,45(6):65-67.

[4]房钰淇.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优化策略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4(9):29-32.

[5]朱玮钰.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修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4):33-36.

[6]黄开国.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修复[J].农村科学实验,2024(9):16-18.

[7] 周婕妤.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路径的思路分析 [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1):148-150.

[8]侯宗升.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及矿山生态修复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6):89-91.

[9]张杰.浅议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J].智能城市应用,2024,7(6):4-6.

[10]安欣.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优化探究[J].区域治理,2024(11):126-128.

作者简介:陈冠昌(1990-)男,汉族,省聊城人,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李猛(1991-)男,汉族,滨州邹平人,研究生,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大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