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施工中的应用

作者

卢宁

身份证号码:411503199405208710

引言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节点,在电能转换、分配与调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施工质量对电力网络的稳定运行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近年来,电力行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显著,传统变电站施工模式在多方面的优化空间逐步显现。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施工各环节,有助于推动作业流程规范化、数据管理可视化及决策分析科学化,在减少人工操作不确定性、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保障工程质量等方面具备潜在优势。探索该技术在变电站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实践,或能为电力工程建设模式创新带来新的启发。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构成

1.1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

SCADA系统借助部署于变电站的传感器、智能仪表及远程终端单元(RTU),对施工进程中的设备运行状况、电气参数以及环境指标开展实时监测。该系统集成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与异常预警功能,可将电压、电流、温度等核心数据传送至控制中心,为施工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提供参考。以变压器安装环节为例,通过 SCADA 对吊装设备的负载电流及机械应力实施监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障作业安全。

1.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AS)

SAS 将保护、控制、测量与通信功能有机整合,在施工环节为设备联动控制与逻辑校验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该系统运行依赖于间隔层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智能终端)与站控层系统的配合,借助标准化通信协议(如IEC61850)完成数据传输。在电缆敷设施工场景下,运用 SAS 开展二次回路接线逻辑模拟验证,有望及时发现潜在的接线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后续返工带来的成本支出。

1.3 智能调试技术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进程中,数字仿真与虚拟调试平台的引入为变电站施工带来新的思路。借助这一技术手段,智能调试可在施工筹备阶段对设备功能进行模拟验证。通过搭建变电站数字孪生模型,将设备参数与控制逻辑整合至仿真系统内,尝试还原设备在不同运行场景下的工作状态,进而对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完善。以 GIS 设备安装环节为例,通过虚拟调试探索其分合闸时序合理性及绝缘性能表现,或能为后续现场调试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效率提升。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施工各阶段的应用

2.1 施工实施阶段

在一次设备安装环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精度把控与安全防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变压器就位时,借助激光定位系统配合 SCADA 设备对水平度与垂直度实施实时监测,当偏差达到 0.5%c 时即触发报警机制,为后续微调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在 GIS 设备安装过程中,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密封面温度及气体压力数据,并结合 SAS 系统的逻辑判断,使各道工序尽可能符合密封标准,从而降低后期出现漏气问题的可能性。

在电缆敷设施工阶段,自动化技术为路径规划与敷设质量的优化提供了助力。依托 BIM 模型与 GIS 定位技术,可生成较为合理的电缆路径方案,有效规避强磁场区域及机械应力集中部位。采用电缆敷设机器人进行牵引作业时,张力传感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牵引力进行适时调整,减少因过度拉伸对电缆绝缘造成损伤的风险。此外,利用 RFID 标签记录电缆敷设位置与长度信息,并自动关联至 SCADA 系统,有助于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字化资产台账。

2.2 施工验收阶段

在验收阶段,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为质量核验提供了多维度支持。在电气性能测试方面,借助智能测试系统开展变压器直流电阻、介损及变比测试工作,测试过程实现自动化操作,相关数据及时上传至云平台,并生成标准化测试报告,为后续评估提供可靠依据。运用 SAS 系统模拟变电站投运后的常见工况,如负荷切换、故障切除等,对设备联动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进行检测,为满足电网调度要求提供技术保障。

在安防与环境系统验收时,通过 SCADA 系统将视频监控、火灾报警及门禁系统进行联动,模拟非法入侵、设备过热等场景,对系统报警响应及联动控制功能进行测试,例如检验灭火装置能否自动启动、相关间隔能否有效闭锁。同时,利用环境传感器采集温湿度、SF6 气体浓度等数据,对通风系统与空调设备的自动调节功能进行验证。

3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 技术挑战与对策

兼容性挑战:由于各厂商设备通信协议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数据交互不畅的情况。对此,可优先考虑推广 IEC61850 等国际通用标准,并在施工前期组织相关厂商开展协议兼容性测试。针对既有设备的兼容难题,可通过配置规约转换器加以解决。例如在老旧变电站升级改造项目中,通过部署协议转换设备,有效实现了传统 RTU 与新型 SAS 系统的平稳过渡。

数据安全考量:在变电站施工过程中,无线通信及云平台数据传输环节存在潜在的信息安全隐患。为降低风险,建议构建三级防护架构,采用VPN 技术对施工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对保护定值等关键参数使用硬件加密狗进行保护。同时,可定期开展网络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系统漏洞。

3.2 管理挑战与对策

人员技能提升空间:部分施工人员在智能化设备操作方面仍有提升潜力。优化方向:探索建立“理论知识学习 + 虚拟场景演练 + 现场实践操作”的系统化培训模式,研发基于 VR 技术的调试模拟平台,辅助施工人员开展保护装置整定、SCADA 组态等专项训练,并通过考核认证确保作业规范。

流程协作优化方向:当前设计、施工与运维环节的数据交互效率有待提高。改进思路:可搭建云端协同管理平台,集成 BIM 模型、施工进度及设备运行数据,通过权限分级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借助实时消息推送机制,推动跨专业高效协作,例如设计方案调整时,系统可自动向施工端同步变更信息,并触发设备参数的关联校验流程。

3.3 成本控制挑战与对策

关于初期投入的考量:自动化设备及系统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工成本。对此,可采取“分步实施”的推进策略,优先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二次接线、保护调试等关键工序。实践表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施工效率、减少返工现象,从而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以智能接线机器人为例,其前期投入可通过降低约 30% 的人工成本,在 6 个月左右实现成本回收。

结束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施工领域的应用,为智能化建设提供了颇具潜力的解决方案。SCADA、SAS 与智能调试技术的协同运用,在施工精度、效率及安全保障方面展现出积极成效。展望未来,伴随数字孪生、AI 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演进,变电站施工或将开启“虚实结合、智能决策”的新范式,为智能电网建设注入新动能。在此背景下,施工企业若能顺应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与管理革新,或许将推动变电站建设迈向更为优质高效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杜沛霖.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4(10):248-250.

[2]徐礼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运行电力系统中的运用分析[J].办公自动化,2024(21):44-46.

[3]李婉君,武君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4(9):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