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控制研究
王超
身份证号码:410521199105101614
引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需求增长态势显著,在此背景下,传统配电系统在多方面开始呈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挑战。智能电网作为融合前沿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的新型电力体系,为配电系统的迭代升级带来了创新发展路径。从长远来看,该技术对推动电力系统向高效、绿色、智能化方向演进具有积极作用。故而,加强对智能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或能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探索方向。
1 智能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技术
1.1 配电自动化技术
配电自动化技术作为智能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构成,其致力于达成配电网络的实时状态监测、故障响应优化以及运行效能提升。该技术依托在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等设备部署自动化终端(如馈线终端单元 FTU、配电终端单元 DTU 等),并通过通信网络与主站系统协同,从而搭建起一套完备的自动化控制体系。
在运行状态监测领域,自动化终端可采集配电网络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关键参数,并及时将数据回传至主站系统。主站系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解析,能够有效把握配电网络的运行态势,为后续调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故障处置是配电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实践方向。当配电网络出现故障时,自动化终端可快速感知异常,并将故障位置、故障类型等信息传输至主站系统。主站系统基于预先设定的处理逻辑,结合实时故障数据,生成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方案,并向相关终端下达指令,以实现故障区域的隔离及非故障区域的供电恢复。相较于传统人工排查方式,该技术在故障处理效率上表现出显著优势,可大幅缩短故障处理时长,有效提升供电稳定性。
此外,配电自动化技术还在配电网络优化运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主站系统通过对网络运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可提出网络重构建议,优化网络拓扑结构,促进负荷的合理分配,进而降低网络损耗。同时,该技术与分布式能源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也为分布式能源的平稳接入与高效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分布式能源控制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大量分布式能源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系统等相继接入配电系统,在为能源结构转型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配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一定挑战。这类能源往往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征,其规模化接入后,配电系统电压波动、频率稳定性等方面可能出现新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分布式能源控制技术在智能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分布式能源控制技术涵盖多个重要维度,包括并网控制、出力调控以及协调优化等工作内容。在并网控制环节,借助先进的电力电子变流器技术,有助于实现分布式能源与配电系统的衔接过程更加平滑,一定程度上降低并网操作对系统的潜在影响。与此同时,变流器还具备无功补偿、谐波抑制等功能,对电能质量改善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分布式能源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出力调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通过对分布式能源出力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与实时监测,结合配电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控制策略,对能源出力进行动态调整。
协调优化则是充分发挥分布式能源效能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分布式能源与配电系统、用户之间的协同控制机制,推动多种分布式能源实现协同运行。
1.3 高级量测体系(AMI)
高级量测体系(AMI)作为智能电网配电系统与用户间实现双向交互的关键技术手段,通过在用户侧部署智能电表等终端设备,能够实现对用户用电信息的动态监测、分析与反馈。从电力企业角度来看,AMI 技术有助于获取更为精准的计量数据;对用户而言,其提供的详细用电信息,也为优化用电行为、参与需求响应提供了可能。
在自动化控制领域,AMI 技术可实现用户用电负荷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配电系统控制中心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用户用电规律与负荷特性,进而为负荷预测、网络规划及运行优化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用户用电负荷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分布式能源出力及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策略,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供助力。
此外,AMI 技术所具备的双向通信功能,也为电力企业与用户间的信息交互搭建了桥梁。电力企业可借助这一技术向用户推送电价、供电等相关信息,而用户也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对自身用电行为进行调整。在电价高峰时段,用户可通过减少高耗能设备使用等方式,降低用电成本;当分布式能源供应充足时,电力企业可通过信息引导,鼓励用户适当增加用电,从而提高分布式能源的消纳能力。这种双向互动机制在优化配电系统运行的同时,也为提升用户用电体验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智能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控制面临的挑战
2.1 系统复杂性增加
近年来,新型设备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系统架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源融合、异构互联与动态演变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传统自动化控制技术面临新的发展瓶颈,难以充分满足复杂系统运行的多元化需求,客观上需要探索更为先进且适配性更强的控制策略与算法体系。与此同时,系统复杂度的提升对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进一步增强系统可靠性与鲁棒性,成为当前研究与实践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2.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智能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实时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是重要支撑,这些数据涵盖用户用电行为及系统运行细节等关键信息。在此过程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存在潜在风险,若出现数据泄露或不当修改情况,可能会对电力企业运营和用户权益产生一定影响。为更好地应对此类情况,可通过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机制,综合运用加密处理、身份核验及权限管理等技术手段,从而实现数据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有效保障。
2.3 标准化与 interoperability 问题
智能电网配电系统涵盖多元设备厂商与异构系统平台,各设备及系统在接口设计与通信协议层面存在技术差异。这种技术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系统间的互操作性,为系统集成、迭代升级及运维管理带来挑战,也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一定阻碍。从长远发展来看,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有助于推动不同设备及系统实现更高效的互联互通与信息交互。
结束语
智能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作为电力系统智能化转型进程中的关键字技术的应用,在多方面展现出一定成效。不过,现阶段也存在的问题。随着技术迭代,未来有望在故障自愈、人工智能融合等方向实现突破。从长远来看,持续推进相关技术研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探索成本优化路径,或可为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冬.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与配电网安全运行管理分析[J].电脑乐园,2021(1):0324-0324.
[2]林聪,李湘峰,郭芳.直流微电网的故障电流控制器研究[J].南方能源建设,2023,10(5):50-56.
[3]陈剑.应用 GIS 设备的 10kV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研究[J].电力设备管理,2023(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