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劳动”的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李凤文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福建省龙岩市 364400

一、引言

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应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解决问题。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理论指出,其认知发展依赖具体动作和直观经验,而“数学知识+实践操作+劳动体验”的结合,恰好符合“从做中学”“从用中学”的认知规律。例如,通过“整理教室”这一劳动实践,既能习得“分类”“计数”等数学知识,又能培养责任意识,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二、小学数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一)通过跨学科教学,强化学生多方面能力和认知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及对学生进行实施综合性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所谓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由学校自行组织、策划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线和获取知识。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教材通过“数一数”“比多少”等内容培养数感,适合与“个人生活劳动”融合;“整理我的小书包”(对应“分类”知识点):劳动任务为整理书包,数学任务为“按用途分类(文具、书本、生活用品)并计数每种物品数量”,渗透分类思想和10 以内数的认识;“分发课间餐”(对应“比多少”知识点):劳动任务为给小组同学分发饼干,数学任务为“比较饼干数量与人数,判断是否够分”,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系鞋带比赛”(对应“时间初步认识”):劳动任务为学习系鞋带,数学任务为“用秒表记录完成时间,比较谁更快”,感知时间长短。在新时代背境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在与时俱进,并发展出了新内涵、新要求,教师应以学生的视角为出发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中强化多方面能力和认知。

(二)将数学与生活劳动场景结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劳动场景相结合,学生学会将抽象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构建跨学科实施模式,确保劳动与数学有机融合而非简单叠加。通过真实劳动场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是劳动的工具”。“打扫教室”(对应“100 以内数的认识”):劳动任务为擦桌子、扫地,数学任务为“数出教室有 28 张桌子,已擦 10 张,还有多少张没擦”,练习减法运算。“种植角浇水”(对应“分类与整理”):劳动任务为给种植角的植物浇水,数学任务为“按植物种类(花、草)分类记录,统计每种植物的数量”,制作简单统计表。例如,在“整理图书角”活动中,教师提问:“图书乱七八糟的,找书不方便,怎样整理能一眼看出有哪些书?”引发学生思考“分类”的必要性,自然过渡到数学任务。在劳动过程中完成数学任务,通过学生分组进行劳动,同步记录、计算、分析,将数学操作融入劳动步骤。

(三)用数学语言描述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

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将数学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融合,能实现教育价值。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字、符号、图画等数学方式分享劳动过程,提升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小小汇报员”环节,要求说出“劳动做了什么,用数学发现了什么”。例如整理书包后,学生汇报:“我把书包分成3 类,文具有5 样,书有 3 本,生活用品有2 样,文具最多。”当学生只说劳动内容时,追问“你数出了多少?”“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将表达聚焦到数学层面。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多种技能和知识,不止于课本和课堂,以此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于劳动方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劳动教育也必然会有创造性。在劳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其实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劳动方法,在集体劳动中便能够产生更多的创新思路,带动整个集体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在劳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感受着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幸福,这也将迁移到学习知识中,提升学习动力,感受劳动幸福。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低学段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数学 + 综合实践+劳动”的融合为路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真实劳动,让学生在“动手做”中理解知识、培养习惯。教师需把握“数学是核心、实践是载体、劳动是场景”的关系,避免为跨学科而跨学科,始终以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让学习既有趣又有用,最终实现“学数学、会做事、爱劳动”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群.新时期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及优化方法[J].课外数学,2022(19):17-18.

[2]李桂平.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小学数学低年级快乐教学[J].小学时代,2022(19):57-58.

[3]岳立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双主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23(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