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保护视角下土地整治与再利用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家宁

创图信息技术(安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引言:在生态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土地整治与再利用不仅关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与再利用实践,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从生态保护视角探索土地整治与再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保护与土地整治再利用的关联

1.1 生态保护对土地整治再利用的要求

生态保护要求土地整治再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土地整治再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例如,在湿地周边的土地整治时,应避免过度开垦,因为湿地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对于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生态保护要求土地整治再利用注重土地的生态功能恢复。对于曾经受到污染或者过度开发而退化的土地,在整治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恢复其生态功能,如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等。而且,生态保护要求土地整治再利用在资源利用上要做到可持续,不能以牺牲未来的生态资源为代价来满足当前的需求,要合理规划土地用途,保障土地资源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1.2 土地整治再利用对生态保护的作用

土地整治再利用对生态保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合理的土地整治再利用,可以优化土地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对未开发土地的侵占,从而保护更多的自然生态区域。例如,对城市中的废弃工业用地进行再利用,将其改造为城市绿地或者生态公园,既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又避免了对周边自然土地的开发压力。其次,土地整治再利用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进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再者,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土地整治再利用项目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增强区域的生态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2. 生态保护视角下土地整治再利用现状

2.1 取得的成效

在生态保护视角下,土地整治再利用已经取得了不少显著的成效。在城市地区,许多废弃的工业用地得到了有效的再利用。例如,一些老旧的工厂区被改造成了创意产业园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风貌,还通过增加绿化、改善水体环境等措施,将其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新空间,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在农村地区,土地整治项目推动了农田的集中连片经营,通过完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2.2 存在的生态问题

然而,目前在生态保护视角下的土地整治再利用也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城市土地整治再利用过程中,虽然对废弃用地进行了改造,但部分改造项目存在过度硬化地面的情况,导致雨水下渗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增加,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在农村土地整治方面,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耕地面积的增加,过度开垦荒地或者将湿地转变为耕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采用的工程技术不够环保,如大量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土壤改良,可能会造成土壤污染,对土地的生态功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2.3 问题产生的原因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观念层面来看,部分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将土地整治再利用仅仅视为一种获取土地资源和经济收益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与土地整治再利用的内在联系。在技术层面,现有的土地整治技术还不够完善,缺乏针对不同生态环境的精细化技术方案。例如,在一些特殊生态区域的土地整治过程中,没有合适的技术来平衡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此外,在管理机制方面,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对土地整治再利用项目的生态评估和监督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项目得以实施,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违反生态保护规定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罚措施。

3. 生态保护视角下土地整治再利用策略

3.1 规划层面的生态考量

在规划层面,要充分体现生态考量。首先,在进行土地整治再利用规划时,要开展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估,深入了解待整治土地的生态现状,包括土壤质量、植被覆盖、水资源状况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基于这些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再利用目标和方案。例如,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规划应侧重于生态修复和保护,减少大规模的开发性整治。其次,要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将土地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各个地块。在规划土地用途时,要考虑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农田与周边的林地、水域之间的生态联系,确保土地整治再利用规划能够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此外,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征求生态专家、当地居民以及相关利益者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3.2 技术手段的生态应用

在技术手段方面,要积极推动生态应用。在土地整治再利用过程中,应优先选用环保型的工程技术。例如,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手段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对于土地的平整工程,可以采用精准测量和施工技术,避免过度挖掘和填埋,保护原有的土壤层次结构。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在项目区域内构建生态型的排水系统,如湿地型排水系统,既能够有效排水,又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对土地整治再利用项目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

3.3 管理机制的生态完善

在管理机制方面,要致力于生态完善。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再利用项目的生态评估体系,从项目的前期规划、中期实施到后期的验收,都要进行严格的生态评估。对于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或者要求整改。加强对土地整治再利用项目的监管力度,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例如,环保部门、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农业部门等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在土地整治再利用过程中各方的生态保护责任,加大对违反生态保护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此外,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因土地整治再利用而受到生态损失的区域或者群体给予合理的补偿,以促进生态保护与土地整治再利用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生态保护视角下的土地整治与再利用实践探索,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通过明确两者关联、分析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有助于推动土地整治与再利用工作朝着生态友好型方向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现状及改进建议[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4(09):6-9.

[2]丁蔚文.全域土地整治,助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N].新华日报,2024-09-09(03).

[3]李龙城.优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J].村委主任,2024(1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