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园安全治理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讨

作者

胡朝阳

沭阳县新河初级中学

校园安全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极端天气、公共卫生事件等对校园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部多次强调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初中地理学科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在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人地关系协调等方面与安全治理高度契合。探索地理教学与校园安全治理的融合路径,既能丰富地理教学内涵,又能提升学生安全素养,实现 “教学 + 安全” 的双重育人目标。

一、地理教学融入校园安全治理的理论依据与价值

(一)理论依据

人地协调观理论:地理学科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分析灾害成因、制定安全策略提供理论框架。例如,通过 “地形与地质灾害” 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泥石流的影响。

情境学习理论:地理教学可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安全情境(如地震逃生演练、洪水预警分析),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

生命教育理论:将安全治理融入地理教学,契合 “尊重生命、保障安全” 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与社会责任。

(二)融合价值

拓展地理教学功能:打破传统地理教学边界,赋予学科安全教育属性,提升教学实用性。

增强学生安全素养:通过地理视角分析安全问题,培养学生风险识别、应急决策与自救互救能力。

推动校园安全治理:将安全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实现安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助力构建平安校园。

二、地理教学融入校园安全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教学内容碎片化:部分教师仅在讲解 “自然灾害” 章节时简单提及避险知识,缺乏系统性设计。例如,讲解 “台风” 时,未延伸至校园防台风应急预案。

教学方法单一:多以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模拟与互动体验,学生难以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资源开发不足:缺乏地理与安全融合的教学案例、实践工具(如应急演练地图),制约教学效果。

(二)典型问题

学科融合深度不足:安全内容与地理知识衔接生硬,未体现地理学科的分析视角与方法。

实践环节缺失:学生参与安全演练、风险调研等实践活动较少,应急能力培养效果有限。

评价机制缺位:缺乏对学生安全知识掌握与应急能力的考核,难以检验教学成效

三、地理教学融入校园安全治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自然灾害防范:

气象灾害:结合 “天气系统”“气候类型” 教学,分析暴雨、寒潮、台风等灾害成因,讲解校园避险措施(如暴雨天气的防滑、防触电知识)。

地质灾害:通过 “板块运动”“地形地貌” 内容,探讨地震、滑坡、泥石流的预警与逃生方法。例如,设计 “校园周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任务,引导学生绘制风险地图。公共卫生安全:

结合 “人口分布”“交通运输” 知识,分析传染病传播的地理因素(如人口密度、交通枢纽对疫情扩散的影响),普及校园防疫措施。

案例:在 “区域经济发展” 教学中,以某城市疫情防控为例,探讨物流运输与社区管控的地理关联,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环境安全与风险应对:

分析校园周边环境风险(如化工厂污染、水域安全隐患),引导学生提出防护建议。例如,开展 “校园 500 米环境风险调研” 项目,让学生绘制风险点分布图并制定规避方案。

(二)教学方法创新

情境模拟教学法:

案例 1:创设 “校园地震应急演练” 情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如地震带分布、建筑抗震设计)制定逃生路线,模拟疏散流程,掌握 “伏地、遮挡、手抓牢” 等避险技能。

案例 2:利用 VR 技术还原 “洪水围困校园” 场景,学生需根据等高线地图选择安全避难场所,计算救援物资运输路线,提升应急决策能力。

项目式学习(PBL):

开展 “校园安全卫士” 项目,学生分组完成:

子任务 1:调研校园安全隐患(如消防通道堵塞、电器老化);

子任务 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标注隐患点,分析风险等级;

子任务 3:撰写整改方案并提交学校安全管理部门。

跨学科融合教学:

联合物理、生物学科,设计 “灾害中的科学原理” 课程。例如,结合物理力学讲解地震破坏力,结合生物学分析灾后防疫知识,深化学生对安全问题的综合理解。

(三)实践活动设计

校园安全地图绘制:学生使用 GPS 定位仪、地图软件标注校园安全设施(如灭火器、急救站)、风险区域(如湿滑路面、施工场地),制作可视化安全地图。

应急物资规划实验:模拟灾害场景,学生根据地理条件(如距离医院远近、道路通行情况)设计应急物资储备方案,计算食品、药品的合理储备量。

四、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一)案例背景:某初中 “地理 + 安全” 融合教学实践

实施对象:七年级实验班(采用融合教学)与对照班(传统教学)。

实施周期:一学期。

(二)实施过程

课程设计:

在 “中国的自然灾害” 单元中,增加 “校园防灾手册编写” 任务,学生需结合本地灾害类型(如南方地区多暴雨洪涝),提出校园防范建议。

开展 “公共卫生安全周” 活动,结合地理知识分析疫情传播路径,组织学生设计校园防疫宣传海报。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模拟、小组合作探究,如通过 “台风来袭” 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担任气象员、校长、学生等角色,制定校园应对方案。

实践活动:组织 “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 实践,学生运用地理观察与数据分析能力,形成隐患报告并提出整改措施。

(三)效果评估

量化数据:

实验班学生安全知识测试平均分比对照班高 18 分,在 “灾害逃生路线规划” 等实践题得分率提升 42% 。

学校安全演练中,实验班学生应急反应速度比对照班快 23% ,操作规范性达标率提高 35% 。

质性反馈:

学生访谈显示, 91% 的实验班学生表示 “地理学习让我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观察发现,实验班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主动规避风险的意识显著增强(如雨天绕行积水路段)。

五、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培训

开展 “地理教学与安全治理融合” 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安全知识储备与教学设计能力,鼓励教师开发融合课程资源。

(二)完善资源支持

编制《初中地理安全教学案例集》,收录灾害模拟、风险评估等典型案例。利用数字技术开发 “校园安全 VR 实训平台”,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

(三)强化家校社协同

通过家长会普及安全知识,引导家长配合开展家庭安全实践(如家庭应急物资整理)。

联合消防、应急管理部门开展校园安全讲座与演练,增强教育权威性。

总之,将校园安全治理融入初中地理教学,是落实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证明地理学科在安全知识传播、应急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融合路径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安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构建 “预防 - 教育 - 实践” 一体化的校园安全治理教育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筑牢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Z].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顾林生.校园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段玉山.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5]王民,仲小敏.中学地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M].教育

[7]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8]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刘景华.基于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研究[J].地理教学,2021 (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