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本值得深思的地方教育改革范例

作者

王景芝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050024

蔡振禹教授的《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是一部聚焦区域教育协同发展、资源整合与教育公平的学术著作。该书从理论建构、实践路径和政策设计等维度,从历史发展、政策导向到具体实践,详细阐述了邢台学院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师范教育模式,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优质人才,系统探讨了区域教育共同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导向。以下从内容特色、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批判性反思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内容特色:一本有现实指向性的教育改革探索

《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邢台学院“三联盟三对接”探索之路》是一本兼具理论思辨和实践操作的学术著作,它不仅记录了邢台学院在地方师范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实践,更触及了中国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问题。这本书的核心不止是讨论一所学校的变革,而是探讨一种全新的区域教育生态如何可能——如何让地方师范院校从单向的师资培养者,转变为区域教育系统的共建者、驱动者乃至创新者。

在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基础教育提质的双重背景下,本书创作的意义不只在于其提出的“三联盟三对接”模式本身,而在于它对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摆脱传统高校模式的束缚、如何在区域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关键定位,提供了一种具体的路径。

二、核心观点:解析区域教育共同体

1. “三联盟三对接”模式的提出与实践

书中强调,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师范生的培养需求。为此,邢台学院提出了“三联盟三对接”模式,形成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这种模式打破了高校封闭式培养人才的传统路径,使师范生在实践中锤炼教学技能,提高了培养质量。

2. 地方本科院校的使命担当

书中强调,地方本科院校不仅是教师培养的摇篮,更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作为地方教育的重要支撑,师范院校不仅需要提升自身教学质量,还应当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通过师资培训、教育研究和政策支持,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邢台学院的改革实践正是对这一使命的积极回应。

3. 实践教学与教育改革的结合

书中提出,师范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应更注重实践性培养。邢台学院通过设立广泛的实习基地、加强顶岗实习、推行“双导师制”等方式,使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积累经验。这种实践导向的改革,极大提高了师范生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4. 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书中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打通高校、基础教育学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还促进了教育公平,使城乡学校能够在师资、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

三、理论价值:突破地方高校的传统困境

1. “三联盟三对接”等模式的制度创新

在中国高校体系中,地方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处于被动跟随的地位——一方面,它们承担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但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支持上往往不及“双一流”高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产业导向,它们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力也较为有限。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常常面临“双向失联”的问题:既无法与地方经济体系形成紧密联系,也难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

蔡振禹教授跳出传统教育治理的“单点突破”思维,“单一培养”路径,提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系统性框架,将教育公平、资源流动和制度协同置于区域发展的整体视角下分析,提出“三联盟三对接”“双服务双提升”“多元服务”等观念,丰富了教育共同体理论,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三联盟三对接”模式的提出,是对这一困境的直接回应。通过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联盟,邢台学院主动在基础教育领域建立自己的“话语权”;而通过对接政府、产业、企业,它又使师范教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学术训练体系,而是一个嵌入地方发展需求的动态系统。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高校-中小学单向输送模式,转而形成了“协同育人”机制,使高校、基础教育、政府力量形成一个更紧密的教育生态。其核心逻辑在于:高校不再只是知识的输出者,而是教育资源的组织者。基础教育不再只是高校的“下游”,而成为共同塑造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主体。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使得师范生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正向反馈。

2.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范式

本书的另一大贡献,是提供了一种可供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借鉴的改革范式。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一直在“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之间徘徊,而“三联盟三对接”模式所体现的,是一种适合地方高校的区域型、嵌入式发展路径。这一模式的可推广性在于:它不依赖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是基于高校现有的资源,通过调整治理结构和合作机制,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它强调地方特色,使高校能够基于本地需求制定培养方案,而不是简单模仿“985/211”高校的课程体系。它在“教”“学”“研”之外,增加了“用”“融”两个维度,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真正能够与社会需求接轨。这一模式如果能够在全国推广,将有助于改变地方本科院校的被动局面,使它们从资源的接受者转变为地方教育变革的引领者。

四、实践价值:如何从理论走向现实

1. 实践教学的根本转向:从“顶岗实习”到“嵌入式培养”,本书特别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一点与当下中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高度一致。然而,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实践不应只是短期的“顶岗实习”,而应当成为师范生培养体系的核心环节。

邢台学院的做法是: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就将他们置入区域教育共同体之中,使他们能够长期参与地方教育事务,而非仅仅在大四实习时短暂接触一线教学。通过“双导师制”,让师范生不仅接受高校导师的指导,还能在地方学校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教学训练。采用“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使师范生不仅在理论上达到要求,也能通过比赛、考证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这一模式的最大好处,是避免了传统师范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使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真正的教学经验和职业素养。

2.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打破城乡教育资源壁垒

书中提到,邢台学院不仅在本地推动了教育改革,还在雄安新区、新疆若羌等地建立了实习基地,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意义。长期以来,中国城乡教育的最大差距,在于优质师资的短缺,而邢台学院通过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这种做法的示范作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以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新机制:通过建立教师培训体系,让地方师范院校不仅培养新教师,还能为在职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通过区域合作,构建跨校、跨区域的教师交流与实践网络,使优秀的教育经验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让乡村学校能够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减少城乡教育鸿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一模式的推广将具有深远影响。

五、结论:一本值得深思的地方教育改革范例

总体而言,《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邢台学院“三联盟三对接”探索之路》是一本极具实践价值的教育改革著作。它不仅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也为如何优化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可能。虽然本书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但是,如果未来能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王景芝,出生年月:1963-02,女,回族,籍贯:河北省邯郸市,所在院校:河北师范大学,职称: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学、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