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压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及抑制技术研究

作者

刘向东

四川衔耀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高压电机变频调速系统因其调速精度高、能效比优越,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石化等关键领域。然而在运行过程中,系统所产生的电磁干扰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影响周边电子设备及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围绕高压变频系统中的电磁兼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机理与影响路径,并从电路设计、接地结构、滤波处理等多个方面探讨电磁干扰的抑制技术,为构建高可靠性、低干扰的变频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电磁兼容;变频调速;高压电机

一、高压电机变频系统中的电磁干扰问题分析

(一)变频器开关特性引发的高频干扰

变频器作为变频调速系统的核心装置,其内部采用高频功率电子器件进行直流变换和逆变控制,在高速开关过程中易产生大量高频谐波信号。这些高频谐波频率分布广泛,波形陡峭,幅度不稳定,易通过电源线、控制线或空间辐射等方式耦合至系统内部或外部设备中,造成继电保护、测控装置等敏感设备工作失常。变频器输出的高频分量还会加速电机绕组绝缘老化,缩短使用寿命,对设备稳定运行构成威胁。高频干扰源复杂多样,难以采用单一措施加以屏蔽,需系统性分析并采取多重干预手段进行控制。

(二)电缆传导路径中的共模干扰扩散

在高压变频调速系统中,电缆作为功率输出的重要通道,承担能量传递和信号传输双重功能,其结构布局与接地方式对电磁干扰的传播路径具有显著影响。由于变频器输出端与电机之间存在较长距离电缆连接,易在传输过程中形成高幅值的共模电压,使得电流通过接地系统回流,产生较强的共模干扰信号。共模干扰沿电缆外屏蔽层传播,进入控制系统或邻近设备,造成信号畸变、误动作等问题。未合理配置电缆接地结构或电缆屏蔽层未连续接地,会加剧干扰扩散速度与影响范围,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三)接地系统设计不当导致干扰耦合增强

高压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的接地结构是构建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的基础。若接地方式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规范,极易形成多个回路通道,造成电磁干扰信号在不同电位点间耦合扩散,难以通过自然泄放方式实现衰减。系统中若存在悬浮地、环路接地或接地点分布不均的情况,均可能引发地电位差异,产生潜在干扰源。电控柜、变频器、传感器及电机之间的信号地与保护地未进行有效隔离,也可能通过地线传播高频干扰。接地系统的完整性、导通性及等电位控制水平,直接影响整个系统对干扰的抑制能力与抗扰稳定性。

二、电磁干扰抑制的系统性技术措施研究

(一)变频器内部结构优化与干扰源抑制设计

高压变频器内部结构对电磁干扰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合理优化其拓扑结构和布局形式,有助于从源头减少干扰强度。控制回路与功率模块应分区布设,采用屏蔽隔离结构将控制信号与高压高频干扰源分开布局,避免互相干扰。在功率器件选型方面,应优先使用开关损耗低、dv/dt变化率平缓的器件,降低切换过程中产生的高频尖峰信号。在驱动电路中增设软开关控制技术,可有效减缓开通与关断瞬间的电压变化幅度,从而减小干扰频率与幅度。对直流母线与逆变器之间设置共模电感和差模滤波电容,可实现初步的高频干扰滤波,避免其向系统外部传导。对散热器、电磁继电器等易耦合干扰的部位进行磁屏蔽与电容隔离,可降低耦合路径的电磁传播效率,从根源上实现对电磁干扰源的控制与削弱,提升系统整体电磁兼容性。

(二)滤波技术在干扰信号衰减中的应用方法

滤波器作为抑制高频干扰的重要手段,在高压变频调速系统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针对不同干扰类型与路径,应配置差模滤波器与共模滤波器组合结构,实现对各种频率范围内干扰信号的有效滤除。差模滤波器主要用于抑制相线间干扰,可在电源输入端设置RC滤波网络,构建电压分压与低通滤波双重功能,削弱高频干扰信号的幅值。共模滤波器则用于削弱各线对地的高频噪声,应在变频器输出端至电机输入端间设置共模扼流圈与Y型电容,使共模电流形成闭合回路并被有效吸收。滤波元件的选型应结合干扰频段、系统工作电压与负载特性,确保滤波器不会影响正常信号传输。滤波装置的安装位置应靠近干扰源,缩短干扰路径,避免二次耦合。结合EMI屏蔽外壳与接地装置,形成多层次、多路径的干扰抑制网络,提升系统的整体干扰过滤能力与信号纯净度。

(三)电缆敷设结构优化与屏蔽措施的改进

电缆作为电磁干扰传播的主要介质,其结构优化与敷设方式对系统电磁兼容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在高压变频系统中,应优先采用屏蔽电缆传输电力与信号,以限制干扰波的辐射与耦合扩散。电缆屏蔽层应具有连续性与导电性,屏蔽层的两端应接至等电位接地点,避免因悬浮或断续接地形成电位反弹。敷设过程中应将控制线与动力线分别走线,避免信号耦合,且保持一定的物理间距。多根电缆平行敷设时应采取交错或间隔布置,降低串扰干扰的传播可能性。在转角或穿越设备时应避免过度弯折,减少屏蔽层受损导致的漏辐射现象。信号线与强电线交汇处应加设金属隔离板或导电隔网,提高空间屏蔽效果。电缆固定处应加装抗振胶垫与抗张套环,降低机械振动导致的电气接触不良问题。通过系统化的敷设管理与屏蔽改进,能有效压制共模与差模干扰的扩散路径,增强高压变频系统对电磁扰动的抑制能力。

(四)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联结与结构整合技术

接地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对高压变频系统电磁兼容特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等电位联结技术可有效降低地电位差异引发的干扰耦合。系统内所有设备金属外壳、接线端子及屏蔽层应统一接入同一接地母线,形成闭合回路,避免因接地阻抗差异产生悬浮电压。接地母线应采用低电阻大截面铜排制成,路径尽量直线并减小转角,以降低地电流回路中的阻抗值。电控设备应分设信号地与保护地,采用光电隔离或滤波电路消除地环路中的干扰信号耦合。在接地布设过程中,所有接地节点应经防腐处理与导电性能测试,确保长期稳定导通。不同电位设备之间的连接导线应进行电缆铠装保护,防止电磁耦合影响信号准确性。通过接地系统的统一规划与集成设计,不仅增强了系统抗扰稳定性,也为电磁干扰泄放提供了可靠通道。构建等电位接地网络与系统结构的有机融合,是提升电磁兼容水平的基础保障措施。

三、结束语

高压电机变频调速系统因其复杂的电力电子结构与高频工作特性,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多种形式的电磁干扰。通过从源头控制干扰产生、优化系统结构布局、加强滤波与屏蔽措施、完善接地系统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电磁兼容能力,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与信号系统的可靠性。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抑制技术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变频应用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 高压变频调速系统中的电磁干扰与抑制方法研究 [J]. 电气技术,2023,43(02):128-131.

[2] 张旭. 电磁兼容性在高压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23,43(08):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