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群众文化自信教育与路径探索
周男
唐山博物馆 河北唐山 0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博物馆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发展模式、服务社会大众,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博物馆在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构建中的作用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博物馆条例》第一条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展示历史文物和人类活动实物的功能,其基本职能是保存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通过科学研究,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在博物馆中,文物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见证者。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到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历程、又有哪些发明创造,进而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不断创造文明成果、逐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因此,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来增强文化自信。
在参观博物馆时,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还可以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进而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最后还能通过文物展品进一步感知和感知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展览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和生动的文字语言向公众阐释了中国古代服饰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激发观众对于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又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型成就展”,通过丰富、翔实的资料图片,展示了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展览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呈现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观众前来参观学习
(二)积极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日益凸显。通过展示丰富的历史文物、讲述生动的文物故事,博物馆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盛世中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通过展品展现了从商周时期到清代的服饰风貌,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所承载的。
二、博物馆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
(一)展览内容与公众需求脱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而目前博物馆展览内容的设计往往与观众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使得博物馆在文化传播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 一方面,很多博物馆在设计展览时,缺乏对观众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导致其展览内容脱离观众实际需求,与观众之间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距离感;另一方面,由于博物馆自身缺乏专业性人才,导致其在展览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观众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展览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群体。这样做不仅会使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受到影响,还会使其丧失自身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二)博物馆传播手段和服务方式不能满足观众需求
博物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综合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又各具特色,所以博物馆的观众群体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物收藏者,另一类是文化爱好者。不同类型的观众对博物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他们对博物馆的期望也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传播手段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升级更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仍采用传统展览形式,缺乏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手段,观众参观体验不佳。这就需要博物馆加大创新力度,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步伐,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和交互服务功能;不断创新展览内容、传播手段和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努力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落实不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等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依然很强烈,很多人无法享受到免费开放政策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我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已经有 20 年左右的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落实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免费开放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有的博物馆在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免费开放政策落实不到位,与其相关配套制度、措施不健全;免费开放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这些都是制约博物馆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
三、博物馆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一)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深化成果应用
实现博物馆文物资源与社会共享,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是发展智慧博物馆的根本目标。因此,要加强对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科学指导,制定《关于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智慧博物馆”建设纳入到国家重点发展战略规划中;加强智慧博物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形成多层级、全方位、全系统的智慧化发展体系;加大对智慧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模式,增强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加快推动数字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扩大馆藏资源影响力;依托全国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平台,不断完善“云展览”“云教育”“云服务”功能。
(二)利用科技传播方式,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从历史实践来看,由于国家的财力投入、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加大对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要大力开展数字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化档案建设和数字化展示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以“互联网+”思维和先进技术为依托,积极拓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例如:河南博物院利用 3D 打印技术和 VR (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文物医生”项目,通过线上资源共享和线下合作共赢实现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国家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与技术优势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工作;甘肃省图书馆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提供数字化服务。
文物图片制作成展板形式,使群众能够领略到当地历史文化精华,增加对本地区的了解。还可以向群众发放地区博物馆宣传资料,热情解答群众各类问题,向群众普及博物馆知识。通过建设“流动式”博物馆,建立起了博物馆与群众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发挥博物馆功能、促进当地群众文化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地区博物馆对“走出去”策略逐渐重视,“流动式”博物馆已成为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群众可来到博物馆流动展览处,现场观看文物资料、体验 Al 技术,深入了解文物特点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可以邀请文物鉴定专家现场为群众鉴定文物价值,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普及基层文化建设,“流动式”博物馆要定期走入偏远山区、农村、少数民族聚集区、革命老区等地方,向这些行动不便或没有多余精力的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博物馆服务,向这些人群展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建设“流动式”博物馆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往往没有多余时间前往博物馆参观学习,为解决群众需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地区博物馆可主动出击,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将博物馆知识及藏品带到广场、小区、学校等处,为群众提供了便捷参观及鉴赏博物馆文物的机会。如可将历史。
(四)平衡文化教育资源,实现公平普及
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包括学校、社区中心、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文化机构,通过联合举办活动和巡展,将文化资源带到各个社区,特别是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合作不仅能够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还能使更多的群众直接接触到丰富的文化资产和知识。为了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博物馆应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或项目,支持经济困难群体免费或优惠参观。例如,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导览服务、为残疾人士设计无障碍展览空间、为老年人设定特别的参观时段等。这些举措有助于消除经济和物理障碍,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博物馆提供的教育资源。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博物馆应定期评估其教育活动的覆盖范围和效果,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在增强人民大众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参与。展望未来,博物馆应继续作为文化自信的守护者和推动者,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遗产认同与自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丽芳. 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 江南大学, 2024.
[2]孙秋霞. 文化自信视域下博物馆“非遗技艺”教育项目研究——以北京艺术博物馆“斫木堂”教育项目为例 [J]. 北京文博文丛, 2023, (01): 291-294.
[3]孟天承. 文化自信视域下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优化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43 (35): 25-28.
[4]郭庆. 重视博物馆教育,坚定青少年文化自信[C]// 山西省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委会. “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太原市博物馆;, 2023:42-50.
[5]孙秋霞. 博物馆“非遗技艺”教育项目如何建立文化自信的研究——以北京艺术博物馆“斫木堂”教育项目为例[C]//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2022 年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艺术博物馆;, 2022: 134-143.
[6]陕西省文物局. 河润华章 人物风流[M].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2005.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