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协同优化
李建淑
身份证:50023219920402388X
摘要: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往往被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管理领域。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程要求的持续提升,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协同关系日益突出。本文以施工成本管理为核心,探讨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协同机制与优化路径,通过分析二者在施工流程中的互动关系,提出以组织机制、技术手段、流程管理为支撑的协同优化方法,力求为工程项目实现高质量、安全、低成本的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成本控制;安全管理;协同优化
一、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目标统一性
施工项目中的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虽然在操作层面存在差异,但其最终目标均是保障项目顺利完成并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成本控制关注资金投入的合理分配,安全管理则强调施工人员与作业环境的稳定性。若将二者分割处理,往往会产生管理冲突,影响施工质量与项目整体进度。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目标体系,可以使项目各参与方在制定预算与安全计划时形成协调机制,在保证资金效益的同时兼顾安全投入,实现综合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项目效益的多元统一。
(二)成本投入与安全保障之间的协调关系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离不开必要的资金保障,包括安全设施投入、人员培训、隐患治理等多个环节。若一味压缩成本支出,可能导致安全管理环节出现漏洞,形成安全事故隐患,从而引发更高的间接损失。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增加事故处理费用,还可能造成工期延误与声誉风险,严重时甚至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合理配置安全管理预算,既是成本控制的一部分,也是避免事后补救性投入的前置手段,形成成本节约与风险防控的良性循环,提升施工管理的经济性与系统性。
(三)制度建设在协同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项目管理制度是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协同运行的根本保障。缺乏制度约束的管理模式往往导致责任不清、资源配置混乱,形成管理脱节现象。通过构建覆盖项目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可以在组织层面明晰各部门在成本与安全上的职责边界,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到同步落实。制度设计中应纳入安全预算评审机制、安全绩效考核指标与成本控制责任制度,以制度化手段引导施工单位在施工方案、人员配置、材料采购等各环节实现协同优化,从根本上提升项目整体运行效率与管理质量。
二、施工管理中实现成本与安全协同优化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风险预控机制的成本与安全统筹管理
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潜在风险,若未能有效识别并控制,将对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造成重大影响。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控机制,可在项目前期阶段系统识别各类风险源,并对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将安全风险与经济损失进行量化关联,从而形成预控清单。在施工组织过程中,风险预控机制应结合现场实际动态调整,将高风险区域设置专项预算,保障应急措施与安全设施的资金支持。预控管理还需配套技术手段,如施工风险信息化平台建设,可实现风险隐患的实时监控与预警,提升应对能力。成本与安全在风险预控机制中的结合,有利于施工企业在合理控制费用的同时提升安全管理的针对性与前瞻性,形成从源头控制到末端反馈的完整闭环,为施工全过程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二)施工技术优化对成本与安全双效提升的作用
技术进步是实现施工成本节约与安全保障同步提升的核心动力。通过施工工艺的优化与设备升级,可显著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人工依赖与高风险作业,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并实现成本结构的优化。在道路施工中采用全机械化施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强度与质量波动,减少因质量问题产生的返工费用与安全隐患。在高空作业或深基坑施工中引入智能支护与远程监控技术,可提升操作安全等级,同时降低现场监护人员配置需求,达到节约人工成本的目标。技术优化还应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定制设计,在保障施工安全性的前提下,压缩非必要成本支出,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推动技术进步在施工中的广泛应用,是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协同优化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形成以技术为基础的项目综合管理体系。
(三)信息化平台助力协同优化目标精准落地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化平台已成为实现协同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建立集成本预算、安全管理、进度控制于一体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各类管理数据的实时集成与分析,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执行的精准度。平台中设定安全投入预警、材料损耗分析、施工计划优化等多项模块,可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全面掌握现场动态,在成本波动或安全风险增加时及时调整资源配置。信息化系统还能通过权限设定明确不同管理层级的职责范围,保障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与指令执行的准确性。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移动终端采集现场数据并上传至系统中心,形成多维度的管理数据图谱,为项目风险管控与成本调度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普及推广,将协同优化从传统经验管理转向数据驱动型管理,推动施工管理实现高效率与高质量的统一。
(四)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协同管理行为持续改进
绩效考核制度是推动协同管理行为内化为日常行动的重要工具。在施工成本与安全管理协同优化过程中,应通过设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安全指标纳入成本控制评价体系,形成统一的考核标准与奖惩办法。绩效体系中应设置多维度考核指标,涵盖安全隐患整改率、事故发生频次、成本节约率、预算执行率等内容,确保各类绩效目标具有可测量性与可操作性。在绩效评估中,通过实施分级分类考核,可针对不同岗位人员设定差异化绩效目标,引导项目团队根据自身职责推动协同管理深入实施。绩效结果应与人员晋升、薪酬调整及奖惩制度直接挂钩,增强管理行为的导向性与持续性。在实践中建立公开透明的绩效反馈机制,鼓励管理人员对协同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与经验总结,从而形成管理改进的良性循环,推动项目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协同优化的常态化运行。
三、结束语
施工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两个关键维度。将二者进行协同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也能有效降低项目运营风险。通过风险预控机制构建、技术优化应用、信息平台搭建与绩效制度完善,能够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协同管理体系。将协同理念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与各管理环节,能够推动项目在经济效益与安全质量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助力施工管理水平迈上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 吴志强. 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研究 [J]. 建筑经济,2023,43(02):104-107.
[2] 胡立新. 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与成本控制的耦合关系探析 [J]. 建设科技,2023,41(0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