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昆明市科学技术普及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王薇

昆明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云南省昆明市 650031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昆明市科技普及现状及人才培养需求的分析,探讨了当前科技普及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资源配置不足、政策支持不力以及科技教育脱节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推动昆明市科技普及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重点包括加强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优化人才培训体系与课程设置、提升科技普及平台与工具的效能等。研究旨在为昆明市科技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助力提升科技普及水平,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科技普及;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教育脱节;地方合作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科技普及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昆明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科技普及人才培养在推动地方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现阶段昆明市在这一领域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技人才需求。

1.昆明市科技普人才现状

根据科技日报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专、兼职科普人才不足220万,不到全国科技人才资源的2%,科普人才特别匮乏。截止2024年5月昆明市共有各类人才135.32万人;市级创新团队143个,省级“两类”人才2046人。但是与全国数据相比,专、兼职科普人才在全市人才占比率更低[1]。

2.当前科技普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挑战

2.1资源配置不足与政策支持不够

昆明市虽然有资源基础,但科技普及投入较低,尤其是资金、设备和人才投入缺乏,直接影响科技普及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虽然政策上还有待加强,但是具体执行阶段,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对于相关领域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对于人才的培养,其环境也很不乐观[2]。

2.2科技与教育之间的脱节

科学技术与教育密不可分、紧密融合,但在昆明市两者发展却出现了严重脱节,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传统教学模式与先进科技之间相距甚远,学生和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依然没有显著提高[3],很多教育体系并未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科技需求高度结合,导致了科普人才培养滞后,特别是科普人才培养与社会对科技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相称。

3.推动科技普及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

3.1强化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发挥政府主导,协同合作,对于基层地方开展科技普及人才的培育至关重要。而昆明市要完成科技人才培育,显然单靠政府力道尚显乏力,须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深度参与,聚合成合力,最终促成系统性的改变。政府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拉近与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距离,建立有效的沟通联动机制,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从具体的着眼点看,政府可以借助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训工作,在资金、资源和平台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同时也可以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根据行业的需求调整培训方向和教育内容[4]。而更重要的,是要实现领域间的合作与分工,即各行各业共同构筑一个良性联动的发展环境,既可为社会孕育出大量的顺应实际所需的专业科技普及人才,同时也能提升社会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在此过程中,绝不仅是简单地实现资源共享,还需要对口设计项目、合作培训、合作建立共性创新平台,打破领域之间的壁垒,在做好传播与科普的基础之上,实现真正的社会创新提高。

3.2优化人才培训体系与课程设置

培养人才,需从体系化建设入手。昆明市教育及培训体系虽然存在一定完整性,但容易存在课程滞后技术发展的问题。为培养新时代科技人才,构建完整培训体系极为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昆明市地域经济产业特点,分析未来社会科技人才需求,形成对应培训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需要紧密围绕科技基础知识,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实践型人才展开,重在实现与跨学科知识学习融合、综合提升,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及企业项目合作,并注重做好学员同市场接轨工作,避免产生单纯书本教育与实际脱钩的情况[5]。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需要加强师资引进培训力度,强化师资在行业知识储备和教育技巧水平,保障培训体系保持时代发展性,最终为社会和人才提供一个真实的教育及训练体系。

3.3提升科技普及平台与工具的效能

科技普及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科技普及工作的行为和成果上,这个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普及的工具平台的支持,而对昆明市而言,现有的科技普及平台和工具的功能发挥远未到达理想化的水平。利用这些工具平台发挥出更高的效用,提升它们的服务水平,是抓好科技普及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昆明市对于这些平台要进行综合评估和科学分析,找到在科技普及信息的推送、资源共享、互动交流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将新型的在线教育软件工具、互动式学习平台以及在线科普传播方式和渠道进行整合,与昆明市的科技特色紧密结合,开发出科技受众更感性与切实喜欢的学习与体验形式[6],例如将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与科技知识特点相结合,设计出令人兴奋且具备沉浸感的互动式科普教育内容和项目,使受众在参与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所在,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深度体验。整合社会的各种资源整合,整合科研单位、企业机构、学校等不同领域、行业的力量,形成传播科技知识的传播闭环,每一个科技普及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平台工具手段可以更好地落实到位,切实抓出成效,惠及昆明市的所有科技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昆明市在科技普及人才培育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又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和发展优势,通过政策环境的改善、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多方主体间的强化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普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使本研究可为有关单位的相关决策提供些许参考,推动昆明市科技普及工作取得大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1]柯平,为科普职称评审叫好,科技日报.2023,10.31.

[2]吴舒展,潘保国,曾梅兰,等.普通地方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7):135-137.

[3]姚琴风,宁永香,杜孙稳.基于OBE理念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5):155-159.

[4]相红英,王华.中学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展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10):1-4.

[5]时巧翠陈月萍赵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刑事科学技术"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J].科技风,2024(27):56-59.

[6]张宗唐,王成军,汤强,等.地方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17):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