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张远杰
身份证:500237199308098992
摘要:公路隧道施工涉及多项高风险作业,受地质条件、施工环境、设备运转及人为因素等影响,极易发生坍塌、火灾、爆炸及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有效的风险评估与科学的控制策略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基础。本文立足于隧道施工阶段的实际情况,分析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与特征,探讨评估体系构建路径,结合典型施工技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与管理机制,以期提高公路隧道工程整体安全水平。
关键词: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安全控制
一、公路隧道施工中常见安全风险类别
(一)地质不确定性带来的坍塌风险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常常成为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围岩稳定性差、断层带渗水、地表沉降以及地下溶洞等均可能在施工掘进中触发局部或整体坍塌。当施工区域位于软弱围岩或含水量较大的地段时,开挖扰动易使原有地质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引发突发性失稳。地质资料调查不足或判断偏差,也易导致支护设计与实际不符,埋下安全隐患。若排水措施不当,地下水汇聚在开挖面或掌子面区域,更会加剧围岩变形与塌方风险。合理的超前地质预报、围岩分级及支护方案优化,是预防坍塌事故的有效保障。
(二)作业环境密闭造成通风与中毒风险
隧道施工空间狭小、通风不畅,尤其在掘进与爆破阶段,大量粉尘、有毒气体和爆破废气聚集,极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在缺乏完善通风系统的隧道段落,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迅速升高,对施工人员健康构成威胁。机械设备运转所产生的尾气若不能及时排出,也会加重空气污染。长时间在低氧或高污染环境中作业,将引发头晕、乏力、恶心、意识模糊等不适反应,严重时甚至出现昏迷和中毒事件。若施工单位缺乏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常态化检测与通风调控,极易因环境失控导致群体性健康事故。
(三)爆破作业失控引发次生灾害
在岩石地质条件较硬区域,爆破作业是隧道开挖的重要方式,但若爆破参数设置不当、装药量控制不准或起爆程序设计不合理,极易引发飞石伤人、设备损坏甚至火灾等次生事故。爆破点选取不当可能对围岩形成应力集中,加剧围岩松动并破坏已有支护系统。若爆破后通风不及时,也可能造成炸药残余气体聚集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诱发二次爆炸。爆破残渣未能及时清理还可能影响后续施工机械进场,产生推进阻碍与调度混乱。爆破作业安全防控体系需从作业设计、人员培训、现场监控与应急预案多层面入手,强化全流程控制与规范执行。
二、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的系统构建
(一)多维度风险识别方法的系统应用
安全风险评估的首要前提在于实现全面的风险识别,既包括显性事件风险,也涵盖隐性潜在威胁。在隧道施工中,风险识别不仅应依赖施工图纸与设计参数,还应结合施工现场地质变化、历史事故案例与实地勘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专家评判法、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法等多种手段,构建多维度识别矩阵,使风险识别结果具备完整性、科学性与动态性。在具体操作中,应组织技术人员、施工班组与安全管理人员共同参与风险排查,鼓励一线工人参与隐患汇报,通过构建风险识别数据库,实现对不同阶段、不同作业类型风险因素的归类与动态更新。通过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确保风险识别不遗漏、不误判,为后续评估和管控提供坚实基础。
(二)科学化风险等级划分机制的建立
有效的风险控制建立在对各类风险等级的准确划分基础之上。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风险种类繁多、影响程度差异显著的特点,应建立包含概率、后果与影响范围等多因素指标的分级体系。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将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不同等级,明确不同等级所需采取的响应策略与责任层级。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施工现场实际变化与参数波动,动态调整风险等级评价标准,避免评价结果脱离现场实际。将风险等级结果与施工进度安排、安全培训内容、物资调配等形成闭环联动机制,实现评价结果的实际落地。在制度建设方面,还需完善风险等级对应的审核、备案与上报程序,形成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常态化管理格局,使风险管理具备预测性与执行力。
(三)技术与管理协同的综合控制模式
隧道施工的安全风险控制不能仅依赖于工程措施或管理制度的单一手段,而应实现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在技术层面,应充分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对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受力、通风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形成数据可视化平台,提升预警能力。在管理层面,构建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岗位安全管理机制,将安全管理责任细化至各施工环节与作业岗位,建立奖惩机制与巡查体系。同时应设立专职风险评估小组,定期更新风险数据库并结合现场反馈调整控制措施。在施工组织过程中,还应通过施工模拟与风险演练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突发情况下操作有序、资源响应及时、信息传达畅通。技术与管理的有效融合不仅提升了风险控制能力,也推动隧道施工安全水平向规范化、系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应急管理与事故响应体系的完善
高风险施工场景下,仅依靠预防措施难以完全消除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保障。在应急准备阶段,应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设定典型事故场景,包括坍塌、中毒、火灾、爆炸等情境,逐一制定详细应急预案,明确指挥架构、物资准备、通讯渠道与救援程序。在施工现场应设置应急设备存储点,配备通风设备、消防器材、急救物品等,并保证定期维护与检查。培训方面,应加强对全员的应急演练与响应能力考核,确保每位工人熟知事故发生后的正确处置流程。事故响应方面,应建立多级信息报送机制与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从现场发现到上级部门响应之间的无缝对接。事后总结方面,应组织事故复盘会议,分析事故原因、暴露的问题与整改措施,纳入风险数据库更新,不断优化风险控制策略与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闭环。
三、结束语
公路隧道施工具有周期长、工序复杂、风险类型多样等特点,对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系统化的风险评估方法结合科学合理的控制机制,能够在项目推进中有效预警与规避各类安全隐患。构建涵盖风险识别、等级评估、技术控制与应急响应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是保障隧道施工安全与效率的关键路径。将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深度融合,推动隧道工程安全管理从被动防范向主动预控转变,能够切实提升工程本质安全水平,服务于高质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公路工程,2023,43(02):57-62.
[2]郑海鹏.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23,43(03):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