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
熊礼兰 黄菊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熊河镇小学 434102
引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随着教育改革推进,提升学生此能力成为教学关键目标。当前教学虽有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探讨培养途径,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优化教学方法
1.1 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性的问题、提示或者实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教授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拿出几个苹果,先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增加或减少一些苹果重新分配,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式子来表示这个过程。这样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出发,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挖掘自身的思维潜力,逐步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等待答案。教师持续的启发会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习惯,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时更有勇气和能力去尝试解决。
1.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见解,小组合作提供了一个分享和碰撞这些思维的平台。比如在解决一个关于图形面积计算的复杂问题时,小组成员可能分别从分割图形、利用辅助线或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他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思路,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而且小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对于解决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小组共同面对一个问题时,成员们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计算,有的负责整理结果,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团队的支持下更有信心去攻克难题。
2. 营造学习氛围
2.1 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或者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有 5 颗糖,妈妈又给了他3 颗,然后他给了弟弟 2 颗,那他现在有几颗糖?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更愿意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数字游戏。
2.2 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学生敢于质疑时,他们的思维就不再局限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开始主动思考知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一定是180 度呢?”“有没有可能存在内角和不同的三角形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剪拼等方法去验证这个结论。这种质疑精神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质疑和探索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同时,教师对学生质疑的积极回应和鼓励,会让学生更加自信,更愿意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
2.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会害怕犯错,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当学生在解决一道数学应用题时,如果因为思路错误得出了错误答案,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不会严厉批评,而是会温和地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找出错误的原因。教师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当遇到问题时也更愿意向教师寻求帮助。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对教师有好感,就会更愿意学习教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进而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强化实践应用
3.1 开展数学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活动是强化实践应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式。数学活动形式多样,如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数学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紧张的氛围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数学口算竞赛中,学生需要快速准确地计算各种数学式子,这就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且在短时间内找到最佳的计算策略。而数学游戏则更加轻松有趣,如数字拼图游戏,学生需要根据数字的大小和形状关系将它们拼合成正确的式子或者图案。这种游戏能让学生在玩乐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通过开展这些数学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2 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数学源于生活,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教授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桌子的长度、教室的宽度等。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准确测量和记录数据。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如购物计算找零、计算家庭水电费等,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白数学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
3.3 进行数学建模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建模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建模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的过程。例如在安排班级春游活动时,涉及到车辆租赁、门票购买、食品采购等费用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如设车辆的租金为x元,门票价格为y元,学生人数为z人等,然后列出相应的数学式子来计算总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中的各种变量和关系,选择合适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模。数学建模训练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解决一个个建模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培养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通过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实践应用等途径,能有效提升学生能力。教师需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学,助力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灯.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策略[N]. 科学导报,2025-05-08(B07).
[2] 肖太 迎. 深度 教学 理念 下小 学数 学问 题解 决能 力的 培养 [J]. 华夏 教师,2025,(S1):72-74.
[3]杨熠婷.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究[J].数学之友,2025,(0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