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中的施工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
吴蛟
身份证:513030199101033250
摘要: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高危作业,施工环境复杂,施工人员流动性大,极易引发各类安全事故。施工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的科学设置是保障施工安全的核心环节。本文立足于公路工程实际,分析当前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应急预案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实施路径,旨在构建常态防控与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公路工程施工的本质安全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关键词:施工安全;应急预案;公路工程
一、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基础现状与突出问题
(一)高风险工种集中的施工环境特征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涵盖路基开挖、桥梁架设、隧道掘进、混凝土浇筑等多种高危工种,作业场所分散、人员结构复杂,环境风险和作业强度明显高于一般工程建设。作业区域大多处于山区、临水、临边或交通繁忙区域,空间狭窄且气候条件变化频繁,极易导致滑坡、塌方、水害、触电等事故发生。各类高处、交叉、封闭作业交织,若安全措施不到位,极易引发连锁事故,危及人员生命安全与工程财产。施工周期长、建设规模大,导致安全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持续性与扩散性,增加了管理难度与防控成本。
(二)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部分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存在重进度轻安全、重表面轻实效的问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岗位职责划分模糊,导致现场安全隐患发现与处置滞后。部分施工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安全管理制度,但缺乏日常检查与动态调整,制度形同虚设,缺乏实效性与可操作性。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安全监管重视不够,现场违规操作现象屡禁不止。外包与分包作业队伍安全培训不充分,安全意识淡薄,现场存在较多“三违”行为,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影响了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三)应急处置机制缺乏系统性与联动性
当前部分公路工程项目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预案内容单一、响应流程不清、实战演练不足等问题,应急机制缺乏系统规划与全流程设计,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混乱、响应滞后。部分施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内容过于模板化,未能结合具体施工环境与风险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布局,导致应急措施泛化、不具可操作性。施工现场未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信息传递效率低,应急指挥系统薄弱。缺乏专业应急队伍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面对重大突发事件难以快速调集资源,造成险情扩大甚至事故升级。
二、公路工程安全管理优化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路径
(一)建立全过程覆盖的施工安全监管体系
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应贯穿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实现从前期筹划、施工组织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动态安全管理。在项目前期阶段,应组织专业团队对施工区域开展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技术方案。施工准备阶段应完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专项方案,明确高危作业点及对应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安全员,负责日常巡查、隐患排查与事故防控。建立“人、机、料、法、环”五位一体的全要素监管机制,实现对作业人员、安全设备、材料运输、施工方法和环境条件的统一管控。结合视频监控、移动巡查、数据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对安全指标进行实时动态跟踪,提高发现隐患的及时性与处置效率。项目管理单位应按周期组织安全会议,定期通报风险点和整改情况,增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全过程监管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源头防控风险,实现本质安全管理目标。
(二)构建以风险分级管控为核心的防控体系
施工安全风险防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等级风险实施分类施策。应根据风险源的危险程度、事故发生可能性和影响范围,设定风险等级标准,将所有风险事件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对极高等级风险,需安排专人专岗负责每日巡查,并配备专项应急资源;高等级风险应设置技术与管理双重防线,确保一旦出现异常能够快速响应;中等级风险则应纳入日常管理计划,通过周期性检查确保受控;低等级风险可由基层班组进行自查自管。每个等级的风险均应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管控措施与整改时限,形成闭环管理。对于具有动态特征的风险源,应通过实时监测手段如位移监控、水文监测等方式动态调整风险等级,确保管理措施与实际风险保持一致。通过实施分级管控策略,可以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的针对性,有效提升工程整体的安全运行能力。
(三)制定针对性强、响应迅速的应急预案体系
科学的应急预案体系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保障,应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施工工艺与设备配置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案方案。预案应覆盖火灾、滑坡、设备故障、高空坠落、水害爆发、交通管制等常见突发事件,并结合项目特点设立专项子预案。每项预案应明确预警机制、处置流程、指挥体系、物资调配、通信联络与信息报送要求,形成内容完备、职责清晰的响应机制。施工单位应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预案制定、资料归档、日常演练与评估优化。各类预案需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检验其可行性与实用性,发现问题及时修订更新。建立预案动态更新机制,根据项目推进阶段变化、现场作业内容调整及时修订内容,确保预案始终符合实际。通过提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战性,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实现快速响应、精准调度和有效处置,最大程度降低事故损失。
(四)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机制建设
人员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是防控事故的关键手段。施工单位应根据不同工种、岗位和操作内容制定分类培训计划,采用集中授课、现场讲解、虚拟仿真等多种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培训内容应覆盖基本安全知识、作业规范、设备操作、事故案例分析和应急技能五个方面,增强员工对施工现场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对特殊工种如高空作业、爆破作业、电气操作等,应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开展周期性复训。在培训考核方面,应引入情景模拟考核机制,提升考核针对性和实战性。应急演练方面,施工单位需结合实际预案内容定期组织现场演练,包括疏散演练、事故处置演练、医疗急救演练和物资调配演练等多个场景。演练过程应记录全过程,演练结束后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估,完善应急预案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战演练,提升全员安全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施工安全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基础。
三、结束语
公路工程建设中施工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保障施工现场有序、安全、高效推进的核心保障。通过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完善应急预案机制、加强人员培训与演练,可以有效提升项目整体抗风险能力与处置效率,降低事故发生频率与损失程度。施工安全管理的系统化、精细化建设,是推动工程管理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建设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志峰, 王建.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研究[J]. 公路工程, 2023, 43(02): 132-138.
[2] 刘宏伟, 郭洋. 基于应急响应机制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J]. 建筑安全, 2023, 41(04): 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