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陈小凤
云南建投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 650102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在能源供应、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等方面贡献显著。然而,其建设与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深入且全面地对水利水电工程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展开评估,详细剖析了工程作用于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具体表现。深入探讨了科学、精准的评估手段与完备的指标体系,并针对性地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策略。期望能助力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水利水电工程各阶段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达成工程与生态的共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引言
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与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它们凭借防洪、发电、灌溉等重要功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水利水电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与运行,会显著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例如,改变河流的天然流向、水位与流速,破坏陆地植被与动物栖息地等。这些改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受损、水土流失加剧等。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类型
1.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大规模的施工活动如大坝建造、道路修筑等,会直接侵占大量陆地空间,致使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植被覆盖面积的缩减不仅影响了植物自身的生存,还破坏了植物群落的结构,使得一些珍稀或特有植物物种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甚至面临灭绝风险。工程改变地形地貌后,土壤的原有结构被破坏,土壤肥力也随之下降[1]。这会影响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进而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加剧。工程运行后,原本连续的陆地生态空间被分割成多个孤立的部分,陆地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动物的迁徙路线被迫改变,许多动物难以找到合适的觅食、繁殖场所,种群数量也因此不断减少。
2.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流速和水位条件。河流流速的改变会影响鱼类的游动和觅食行为,一些适应特定流速的鱼类可能无法正常生存。大坝的存在成为鱼类洄游的巨大障碍,阻碍了鱼类的繁殖和物种交流,导致许多洄游性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大坝阻隔了河流上下游的生态连通性,使得上下游的生物无法进行正常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工程运行过程中,发电产生的废热排放会使水体温度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废水排放中的污染物也会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方法与指标
1. 评估方法
在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中,类比分析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通过寻找与本工程在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方面相似的已建工程,分析其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对本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多个层次,通过专家打分等方式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进而综合评估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生态模型法则是利用数学模型,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水质模型等,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预测工程建设和运行后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为评估提供量化依据。
2. 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估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指标中,物种丰富度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珍稀物种数量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珍稀和濒危物种的保护状况[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指标方面,植被覆盖率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则综合考虑了生态系统在提供食物、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方面的作用。环境质量指标涵盖水质指标(如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等)、土壤质量指标(如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和大气质量指标(如空气质量指数、颗粒物浓度等),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工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 评估流程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需遵循严谨的流程。前期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工作至关重要,要全面收集工程区域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实地勘察,了解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特点。在评估过程中,通过对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的分析,识别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确定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影响进行量化分析。根据评估结果编制详细的评估报告,报告中不仅要明确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要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议和措施。
三、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
1. 工程规划与设计阶段的保护措施
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合理选择工程的建设地址和布局,充分考虑区域生态敏感性,避免在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珍稀物种栖息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建设工程。优化工程设计方案,积极采用生态友好型技术,如设置鱼道,帮助洄游性鱼类克服大坝的阻碍,实现正常的洄游和繁殖;采用生态护坡技术,满足工程的护坡需求,又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在规划设计阶段,应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影响预评估,制定详细的生态保护预案,为后续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指导。
2. 施工阶段的生态保护措施
施工阶段是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扰动较大的时期,因此必须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加强施工场地的管理,规范施工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设置专门的废弃物堆放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废弃物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通过设置挡土墙、截水沟等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3]。对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应及时进行恢复,选择本地适生植物进行种植,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态适应性。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顺序,避免在野生动物的繁殖期和迁徙期进行大规模施工活动,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3. 运行阶段的生态修复与管理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阶段,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监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设置监测站点,对工程区域的水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灵活调整工程的运行方案,如适时进行生态补水,改善下游河流的生态环境;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补充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加强对工程周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管理制度,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四、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广泛而复杂,涉及多个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通过科学的影响评估方法和完善的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再到运行管理,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科学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保护工作仍需持续改进和创新,以实现工程与生态环境的长期和谐共生,保障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欢.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策略[J].云南水力发电,2024,40(05):18-21.
[2]孟树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影响分析[J].内蒙古水利,2024,(03):77-78.
[3]吴瑶洁.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9,31(07):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