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普通高校创新艺术团建设开展美育教育的探索

作者

董江华

沈阳城市学院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美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具有深远意义。将艺术团建设深度融入美育教育全过程,构建以“活动、训练、展演”为核心的美育教育模式。这一举措不仅有力推动了学校美育质量的提升,更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艺术团的建设方法

艺术团建设融入美育教育,设置美育课程专项学分,兴建各类美育活动场馆。规定全体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个艺术团的公共必修课,用1学年完成94学时、2学分的美育课程完成艺术课程学习,并聘请专业艺术教师担任各艺术团专职指导教师。先后组建行进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戏曲团、话剧团、曲艺团、歌唱团、歌剧团、书画团、电声乐团等。全校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长,自主选课、自由组合。最终实现“人人有角色、班班曲不同、一团一台戏、团团出精品”的教学目标。

二、艺术团的模式

学校艺术团定期组织多元化活动形式,如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展演、艺术竞赛等。校园文化艺术节涵盖歌唱比赛、舞蹈大赛、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吸引全校学生参与。艺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学者,分享艺术创作经验与前沿艺术理念,拓宽学生艺术视野。高雅艺术进校园则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体验高雅艺术的同时,亲身体验参与其中感受艺术魅力。通过在全校大一年纪设置2个必修学分,选择一项艺术特长,参加一次舞台展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同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与集体艺术活动,如班级合唱比赛、专场音乐会等,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美育氛围。提高学生艺术技能,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更全面、更完善、更具有崇高思想和价值观的人。充分发挥美育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言传身教与训练、活动、展演有机融合,实现专业教师由教学指导者向文化活动组织者身份的转变。学生以排练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老师在普及式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组训练,每学期进行2次阶段测试和舞台展演,使学生在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可转移能力,展演的教学形式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热情。

三、艺术团的师资配置

艺术团配备了一支由校内外专业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校内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负责日常基础训练。校外专家则定期到校开展指导,带来行业最新动态与先进训练方法。根据学生选择的艺术门类和角色,进行分层分类训练。对于零基础学生,开设基础艺术课程,如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功训练,培养基本艺术素养。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组建艺术团和高水平团队演出队,进行进阶训练,提升学生的舞蹈技巧、乐器演奏能力等,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四、艺术团的活动

学校定期举办校内艺术展演活动,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新年音乐会等。这些展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表演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校内展演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外艺术展演活动,如省市级艺术比赛、文化交流活动等。在这些高水平的舞台上,学生不仅能够与其他艺术团体交流切磋,提升自身艺术水平,还能为学校争得荣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学校舞蹈团在省级舞蹈大赛中多次获奖,合唱团受邀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了学校美育教育的成果。

五、艺术团的授课内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美育教育,形成文化共建为合力,打造处处都是审美教育的“思政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实践美育课,在开设歌舞类、乐器类美育课程的基础上,将戏曲、曲艺、书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引入美育课程。通过教学项目中的英雄人物和经典故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的人生观陶养情操,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关注当代艺术动态,及时将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和理念引入课堂,拓宽学生艺术视野。让心理健康与美育结合,通过艺术创作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表达情感,促进心理健康。此外,学校聘请辽沈地区具有较高职称的业内专家和青年演员到校任教。同时与沈阳音乐学院、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省歌舞团、美术馆等共建,充分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积极打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

(一)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在美育教育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相关课程,如中国民族器乐赏析、中国古典舞蹈、中国书法与绘画等。这些课程系统介绍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现代音乐创作课程中,引导学生借鉴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与和声,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在舞蹈编排课程中,融入京剧、武术等传统艺术的动作元素,赋予舞蹈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实践活动与文化传承

艺术团中很多都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如民乐团、戏曲团、曲艺团、书画团等。这些社团定期组织活动,如国乐飘香民族乐器专场音乐会、曲苑杂坛表演、舞动京歌综合晚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传统文化传承项目

学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到校举办讲座、工作坊,传授传统技艺,如剪纸、杂技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不仅学习到传统技艺,还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六、艺术团的目的

审美与人文素养提高:通过参与艺术团活动、训练与展演,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美、欣赏美,并在艺术创作与表演中表达美。同时,在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培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创新与实践能力增强:艺术团的活动与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学生在艺术创作、表演中不断尝试新的形式与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通过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如舞台表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促进:艺术活动具有独特的心理调适功能,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调节情绪。参与艺术团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找到释放压力的途径,促进心理健康。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