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研究
秦瑞梅
潍坊立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潍坊 261041
建筑产业消耗着全球40%的原材料和36%的能源供给,同时产生着占总量30%的温室气体排放。这种资源密集型特征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建筑市场,每年产生超过20 亿吨建筑垃圾的现状,折射出现有管理模式的深层矛盾。国际社会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提出的碳中和目标,迫使各国加速完善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欧盟最新实施的建筑产品环境声明(EPD)制度,日本推行的建筑物碳账户制度,都在尝试将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然而现有绿色管理方法多局限于末端治理或局部优化,缺乏对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等环节的统筹协调。
一、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面临的难点(一)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困境
绿色工程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实现生 项目盈利的双重目 际操作层面往往面临价值取向的剧烈冲突。建筑企业在采用环保材料 的压力,以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为例,其安装费用较传统电力设 这种成本沉没风险导致中小型承包商更倾向于沿用高污染但 ,环保技术应用率不足线城市的四分之一。更复杂的情况出现 位压缩环境治理预算,部分项目甚至出现将污水处理设备列为可选项的合同条款[1
(二)全生命周期管理链条的断裂问题
从项目规划到拆除回收的完整周期内 绿色管理要素的连续性保障存在显著缺陷。设计阶段选用的可再生建材在实际施工时经常遭遇供应链 合材 在特定区域,跨省运输产生的碳足迹反而抵消了材料本身的环保优势。 统缺乏对接,导致楼宇投入使用后的节能改造失去数据支撑,约六成 B M 模 更新。更为严重的是建筑废弃物管理环节,虽然政策要求实现95%以 的回收利用率,但现场分拣设备的配置率不足 30% ,破碎混凝土骨料的再生产品因缺乏质量认证标准,难以进入新建工程采购名录。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适配的脱节矛盾
当前绿色建造技术研发成果向工程实践的转化效率明显滞后,高等院校开发的智能监测系统往往需要配备专业操作团队,与施工现场劳务人员的技术接受度形成断层。预制装配式构件理论上能降低 30%的现场废弃物,但实际安装精度受制于传统塔吊设备的定位误差,反而增加二次调整产生的钢材损耗。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场景的应用普遍存在"水土不服",地源热泵系统在岩土条件复杂的区域能效骤降,而光伏幕墙在雾霾高发地区的发电效率衰减速度超出预期值40%以上。
(四)多方主体协同机制的缺失障碍
绿色工程管理涉及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商、施工企业、物业公司等十余个责任主体,但现行管理制度未建立有效的协同平台。设计院提供的节能方案常因施工企业缺乏专项工艺工法储备而遭简化,某钢结构工程案例中,设计师指定的防火涂料喷涂厚度在施工环节被缩减三分之一以节省工时。材料检测报告与现场验收标准存在解释偏差,导致符合工厂标准的环保建材在进场复检时因检测方法不同被判不合格。
二、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创新与优化策略(一)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路径
建立覆盖规划、施工、运维全阶段的集成化数字管理系统,关键在于打通各环节数据孤岛并形成动态反馈机制。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建材溯源平台,从矿石开采到构件回收的完整流通过程均需录入不可篡改的环境影响数据,采购决策时可自动比对不同供应商的碳足迹数值。施工阶段部署物联网传感网络,将塔吊能耗、混凝土养护温度、扬尘浓度等实时参数同步至 BIM 模型,当监测值超过预设阈值时触发预警信号并生成优化建议。运维阶段需建立设备健康档案,通过机器学习分析中央空调、电梯等设备的运行日志,预测零部件更换周期并自动匹配再生件供应商。为确保数据连续性,应在工程合同中明确设计方有义务将 BIM 模型移交至物业公司,并规定施工企业必须上传隐蔽工程影像资料至云端数据库,形成可追溯的质量责任链条。
(二)环境成本动态分摊机制的创新设计
破解绿色技术应用的经济阻力,需重构项目参与各方的成本分担模式。引入阶梯式碳税征收制度,根据建筑类型与区域生态承载力差异设置差异化税率,对超过基准值的碳排放量实施指数级递增收费,倒逼承包商主动采用清洁工艺。建立绿色信贷优先通道,对采用光伏幕墙、地源热泵等核心技术的项目提供贴息贷款,允许将环保设备折旧费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在招投标评审体系中增加环境绩效指标权重,要求投标方提交详细的碳减排实施方案,评标委员会需核查其材料采购清单与施工工序的生态合规性。
(三)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转模式
推动绿色建造技术从实验室到工地现场的转化效率,需要建立需求导向的研发协作网络。由行业协会牵头组建技术需求池,每季度收集施工现场反馈的环保工艺 痛点, 例如模板支护体系材料浪费、装饰装修挥发性有机物超标等问题,分类后定向推送至高校科研团队。 设立区域性绿色建造技术中试基地,提供真实尺度的建筑场景供企业测试新型材料性能,对通过验证的再生骨料、相变储能砂浆等产品颁发市场准入快速通道认证。
(四)多方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的优化方案
化解参与方之间的目标冲突,需构建基于契约关系的协同治理框架。在项目启动阶段组织全专业协同工作坊,要求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商共同参与方案优化,利用价值工程分析法评估各专业方案的交叉影响,例如结构柱网布置对暖通管道走向的制约,外墙保温厚度对幕墙安装工期的牵连效应。制定标准化的绿色施工合同补充条款,明确约定材料检测的取样方式与合格标准,规定设计变更若导致碳排放量增加5%以上需启动环境影响重评估程序。建立跨企业的环境绩效共享数据库,将承包商历史项目的废弃物产生率、能源消耗强度等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采购方可据此筛选合格分包商。针对后期运维责任真空问题,要求总承包单位在质保期内派驻技术人员指导设备操作,并将关键参数阈值设定方法编入物业人员操作手册[2]。
总结
综上所述,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绿色施工管理的理念落实,在每个环节的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出绿色的管理影子,未来还需重点关注绿色技术的迭代速度与建筑产业转型节奏的动态适配问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深度渗透建筑业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碳排放实时核算与施工决策的智能联动的问题。在全球碳中和进程的不断加速下,绿色工程管理研究应进一步拓展至建筑产业链协同减碳、城市群级环境容量交易等前沿领域,为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彭皓. 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研究 [J]. 散装水泥, 2022, (01): 74-76+79.
[2]高杰. 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价值观及其创新对策 [J]. 四川水泥, 2020, (04):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