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行-知-评”闭环:“教学做合一”视域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的理论重构

作者

沈雷霜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引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做”在教学中的关键地位,倡导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任务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存在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僵化等问题,难以与“教学做合一”理念相契合,无法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构建“行-知-评”闭环,对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进行理论重构,有助于将“教学做合一”理念贯穿教学与评价全过程,实现评价对“行”(实践)与“知”(知识)的双向促进,完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体系,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一、“教学做合一”“行-知-评”闭环与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的内涵及关联

(一)“教学做合一”的内涵

“教学做合一”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与“学”都要以“做”为基础。教师的“教”应基于学生的“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生的“学”需通过“做”来深化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学”“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体现了教育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行-知-评”闭环的内涵

“行-知-评”闭环是指以“行”(实践行动)为起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通过“知”(知识内化)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系统知识;借助“评”(学习评价)对“行”与“知”进行反思与反馈,进而优化后续的“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动态系统。该闭环强调三者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作用,促进学习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的内涵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学生在完成各类语文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它涵盖对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水平、学习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评价,旨在反馈教学效果,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依据,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当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的现状与理论重构要点

(一)评价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存在诸多不足。评价维度上,过度侧重知识记忆与书面答题能力的考核,对学生口语表达、实践操作、合作学习等方面评价不足,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评价参与度低,缺乏多元视角;评价方式多采用标准化测试、作业批改等传统手段,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无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理论重构目标设定

基于“教学做合一”与“行-知-评”闭环的理论重构目标,旨在构建全面、多元、动态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体系。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全面评价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任务中的实践过程、学习方法与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语文学习情感与文化素养,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理论重构原则遵循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的理论重构应遵循整体性、实践性、发展性与多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将“行”“知”“评”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评价内容与方式;实践性原则突出评价对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关注,强调在“做”中评价;发展性原则注重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关注,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多元性原则倡导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的多元化,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三、“教学做合一”视域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的理论重(一)构建多维评价维度,完善“行-知-评”内容体系

打破单一知识评价局限,构建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的多维评价维度。在知识维度,不仅考查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还关注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维度着重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写作表达及综合性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维度聚焦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通过多维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在“行”(语文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与情感变化,完善“行-知-评”闭环的内容体系。

(二)拓展多元评价主体,优化“行-知-评”参与结构

改变教师单一评价主体的局面,构建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结构。教师发挥专业评价优势,引导评价方向;鼓励学生进行自评,通过反思学习过程提升自我认知;开展学生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借助家庭场景中的观察,反馈学生语文学习表现。多元主体从不同角度参与评价,丰富评价视角,优化“行-知-评”闭环的参与结构,增强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三)创新全程评价方式,强化“行-知-评”动态反馈

摒弃传统重结果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方式。运用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业、作品、反思等资料,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阶段性测试等进行终结性评价。同时,利用观察法、描述性评语等进行定性评价,借助量化评分进行定量评价。全程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进展,为“行”与“知”提供动态调整依据,强化“行-知-评”闭环的反馈功能,促进学习的持续改进。

(四)建立评价反馈应用机制,保障“行-知-评”闭环运转

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应用机制,确保评价结果有效应用。将评价反馈及时传递给教师与学生,教师依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根据反馈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改进学习方法。同时,将评价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为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促进教学资源合理配置。通过评价反馈应用机制,保障“行-知-评”闭环持续有效运转,实现“教学做合一”视域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的理论重构目标。

结束语

在“教学做合一”视域下对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进行理论重构,通过构建“行-知-评”闭环,是完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多维评价维度、拓展多元评价主体、创新全程评价方式、建立评价反馈应用机制等策略,实现评价与“教学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未来,应持续深化对“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理解与应用,不断完善“行-知-评”闭环下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评价理论,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梅珠.支架式学习任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策略[J].学苑教育,2025,(19):22-24.

[2]黄雅琴.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探索[J].读写算,2025,(19):118-120.

[3]陈雅玲.目标任务评价——小学语文阅读“三位一体”自主学习单设计探究[J].教师,2022,(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