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德育原则对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意义
何俊
安康机场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 725000
摘要: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阐述了孟子的德育原则,是一种以性善论为核心,以道德修养为目标,培养崇高人格的德育观。其次分析了新时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孟子的德育思想对现代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后世有“亚圣”之称。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是在以性善论为核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的。
一、孟子的德育原则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一种以性善论为核心,以道德修养为目标,培养崇高人格的德育观。
(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能以礼待人,以仁修身,由内及外,表现在言行上,一看就知道是君子之貌。“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发于心,见于行,推己及人,用于实践,就能做到知之必行,感染他人。
(二)“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在孟子看来,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只图虚名,一蹴而就。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我教育的途径,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长此以往,“人皆可以成尧舜”。
(三)“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大道至简”,孟子认为,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真理原本就是至简至约的,广博的学习,详细的解说,最后都会规于简朴的真理。对于道德的教育者和传播者来说,更应时时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足够,自己的讲解是否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将道德教育融于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新时期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新时期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
1.长期停留在“只唯书”的层面。道德教育属于软性约束,相对于制度、法律而言,更多的注重的是员工的自我修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前行,企业在大力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宣传口号或者形而上的理论上,而未能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推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价值观发生错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在职业道德领域就表现为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索拉卡要等不正之风见长。
3.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因其本身的盲目性、自发性和趋利性,本身就容易诱发不正之风,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成员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金钱、利益的竞争,只要经济搞上去了,职业道德建设可有可无。
(三)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职能是调节职能,一方面它可以调节员工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调节员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它涉及到每名员工如何对待职业,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名员工的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念,反映的是一个行业的声誉。就机场而言,大部分员工为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且年轻员工居多,他们年轻好动,思想活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职业道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道德是所有人在从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深化员工的精神素养,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引领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全心全意的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奋斗。
三、孟子的德育原则与新时期职业道德建设
孟子的德育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纵观他的思想体系过程,我们可以发展,孟子的德育思想以仁为核心,不断汲取孔子等儒学前辈的精华,融会贯通,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起落,其积极意义即便是在当代仍不可漠视。
(一)人性本善
道德是一种超越性的要求,也是人性的必然追求,孟子将孔子的“仁者,爱人”不断拓展,在“仁”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义”,本质就是爱人、爱家庭、爱社会。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启发教育是重要基础和根本途径,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企业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用思想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员工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宣传道德理念,强化责任意识,从而使得员工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大局。
(二)自我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的受众是广大员工,他们多数是受过系统教育的成年人,拥有独立的思维和成熟的价值体系,此时,孟子所提出的自我教育方法就有很强的适用性。在德育上,孟子主张“君子深造之以道……,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个过程,就强调了人们的内在修养,个人领悟,融会贯通,在这个基础上知识才能巩固,达到取之不尽、运用自如的地步。人生而具有向善的可能性,通过后天的学习积累,养成基本的道德习惯,形成常态,让德育中的基本措施形成普遍化的行为。
(三)知与行的统一
众所周知,道德教育从知到信,从信到行,最终还是要用来指导实践。孟子认为,圣人原本也是常人,只是听到了善言、见到了善行就去学习,就去实践推广,所以才成为圣人。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能验证出它的生命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当员工们参与生产实践中时,才能检验出其言行中缺陷与不足。在孟子看来,他所有的道德原则,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导人们更好地用于实践。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们掌握了最高道德,就可以用其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处理好各类关系。不断发掘身边的先锋模范,通过榜样的引导,可以进一步转变企业员工整体的工作作风,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综上,我们今天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借鉴孟子对道德主体的人本关怀,充分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关心员工对道德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普遍追求。根据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尊重并满足员工对包括道德生活在内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提升员工的道德理想、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并且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挖掘和激发员工内在的善良愿望,充分发挥良心调节道德的功能,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