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作者

杨文平

陕西省咸阳市亭口镇中心小学 713600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一门技术类课程,信息技术学科在实现学科整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新时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在实现”双基教学”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视野及探究能力,更好的实现学科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变。本文对此进行了充分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教学方式的变革要突出学生学科实践和教师跨学科教学,促进课堂知识向学科素养转化。”由此可见,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的主旋律。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中小学的各个学科,而每个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也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息息相关。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中小学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明确整合目标,构建融合框架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科整合是开启学生潜能、深化知识理解、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钥匙。因此,明确整合的目标,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信息技术的融入绝非简单的技术堆砌或表面化的点缀,而是要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与媒介,深度嵌入到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之中。其目的,在于借助技术的力量,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过程可视化,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立体、全面的知识体系。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审视和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构建一套全面而系统的融合框架,该框架应涵盖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要找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要摸清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要把握教学提升的“关键点”。在评价体系上,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既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重塑了教育的面貌,更为学生开启了通往知识的新大门。在这一变革的浪潮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学习环境,使之变得更加生动、互动且引人入胜。

例如,在初中历史《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教学中,可以借助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为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和沉浸感,让历史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戴上VR头盔,学生们将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亲眼目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感受民众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榨下的愤怒与反抗。利用AR技术,教师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的地图、照片和影像资料。……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可以在虚拟和现实的交织中,自由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又如,在讲解高中物理《曲线运动》一课时,如果能够运用微课这一创新教学模式,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深度。曲线运动的生活实例很多,但是从力学角度进行剖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采用动画演示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一是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另外也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以动画形式演示圆周运动,通过动态调整圆周运动的半径、速度等参数。学生便于观察向心力需求的变化,这样就强化了向心力公式F=m×v²/r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前面介绍的VR、AR、微课外,还包括课件、慕课、教学软件、综合性学习平台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详细分析每个学科的特点,在学科整合时要凸显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断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与实效性。

三、强化项目式学习,促进跨学科融合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教师可以更好的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使项目式学习变得轻松和高效。

例如,在初中音乐《康定情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歌曲鉴赏,进而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元素,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借助相应的音频软件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康定情歌》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实践能力。在文化探究方面,以VR、AR技术为依托,结合《康定情歌》的创作背景和地域文化,鼓励学生探究歌曲与当地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后,利用Ableton Live、Audio Cutter、Online Audio Recorder等音乐编辑平台鼓励学生根据《康定情歌》的旋律和歌词进行创作,如创作新的歌词、改编歌曲的旋律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建立评价体系,持续优化整合效果

1.明确评价目标,引领整合方向

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整合的目标,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等多维度能力的提升。这要求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展现。

2.多维度评价,确保整合深度

实施多维度评价,意味着要从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学生作品、学习成效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价。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观察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如何跨学科解决问题;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评估学生个体学习进度与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定期组织信息技术融合课例展示,鼓励教师间交流分享,相互学习借鉴。

3.动态调整,持续优化整合效果

评价体系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一个动态调整、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定期收集师生反馈、分析评价结果,及时发现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技术障碍、资源不匹配、教师培训需求等,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资源整合方案。同时,鼓励创新实践,对于成效显著的整合案例给予表彰与推广,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并与其它学科教师一道针对课堂减负增效勇于尝试与探索,力求为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效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张晴.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整合.[J].中学教学参考, 2009(12):99-99

[2] 董广济. 解析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及其实施途径.[J].求知导刊, 2015(15):90-90

[3] 丁小平.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及策略.[J].学周刊, 2017(1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