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经典研读的PDCM教学模式
李风华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共产党宣言〉研读》课程的教学真实问题是:缺乏成熟的教材教案,现有解读著作无法满足研读需求;《宣言》文本与当代存在重大语境差距,如何激活文本当代意义构成重要挑战;自主选修的学生渴望高阶思维训练;传统原著导读课的教学评价无法准确评估学情并有效构建教学闭环。课程致力构建PDCM(“问题—对话—批判—意义”)的思辨教学模式:第一,设置“问题点”重构教学内容,把道理讲深;第二,通过深度对话来把道理讲透:通过问题与对文本的对话来深化命题的阐释空间,通过马克思与他者对话来凸显《宣言》原理的创新性,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来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意义与当代价值,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来树立“四个自信”。第三,润物无声,建构批判性思维语境,把道理讲活。第四,围绕人类解放生成高阶学习意义。
关键词:语境差距;PDCM(“问题—对话—批判—意义”)教学模式;问题点;深度对话;批判性思维训练;高阶性意义学习
经典研读课程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文明传承其精神内核的过程。在西方社会,对于轴心时代的经典著作的研读与传承构成其文明传承中认识世界和反思自我的思想径,而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对于四书五经的研读,也是使得中华传统文明中文教体系的最根本的依据。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持续地研读经典。由于经典的许多具体指涉的物与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当代读者来说,最根本的就是把握其中的道理。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经典研读课,本质上也是一个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过程。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英国BBC评选千年思想家排名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影响长盛不衰,它也是美国高校借阅量排名前10的著作之一,适合各个专业的本科生研读。《〈共产党宣言〉研读》课程致力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授课对象是全校本科生选修,为学生自主研读提供知识背景、研习指导和知识。本文以作者开设的《〈共产党宣言〉研读》为例,阐述从问题到意义的PDCM教学模式,探讨当代语境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典研读教学模式。
一、《〈共产党宣言〉研读》课的教学真实问题
深入学习和体会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系列讲话精神,对标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抓准《〈共产党宣言〉研读》课程教学的教学真实问题。
(一)缺乏成熟的教材教案,现有著作无法满足研读需求
本课程系主讲人自创,缺乏前例可以遵循。一是绝大多数大学缺乏相关课程,没有现成教材教案;少数网络资源,比如某双一流大学哲学学院开设的《共产党宣言》导读,面向哲学系学生,专业色彩较浓,且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内容较为淡薄,教学资源无法搬用。二是课程为研读课程,与导读课程有一字之别,相差甚远。导读往往重心在介绍经典基本观点,而研读更偏重理论与命题的生长。三是现有《共产党宣言》解读著作重知识点,轻问题;只讲马克思观点,忽略对立方观点,难以用于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二)重大语境差距下激活文本当代意义构成重要挑战
大学生大多知道《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但很少人真正去阅读。本应广泛阅读的文本,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写作《宣言》的语境与当代存在着重大的差距:一是时代差距。身处新时代的大学生,难以共情和体会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宣言》写作的无产阶级革命背景;二是语话差距。将以欧洲语言写作并且与近代西方哲学经济学有着强烈对话的《宣言》话语转换为当代教学话语,具有较大难度;三是意义差距。学生的学科背景来源广泛,难以针对《宣言》所蕴含的知识与观念构建出意义学习经历。上述这些语境差距,意味着教师要在文本解读中要将激活文本的当代意义,换句话说,解决经典著作“不服水土”的问题,构成一个重要的挑战。
(三)自主选修的学生渴望高阶思维训练
作为校选课,学生来源的学科背景广泛,文理皆有,往往有着较为浓厚的现实关怀。部分文科学生发散性思维较强而收敛性思维较弱,部分理科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较强,但阅读面较窄,且缺乏专业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训练。总之,学生已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但深度素养不足,如何提高课堂吸引力,通过高阶思维训练来引导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认同,构成本课程思政创新的重要课题。
(四)原著选读的传统教学评价无法准确评估学情
《〈共产党宣言〉研读》课程脱胎于《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程,传统上原著选读的教学评价不足表现为两点:一是“重阶段性评价轻全程性评价”,课程学习效果生活化渗透、全学段跟踪评价被忽视;二是“重评价结果轻应用”,自我评价不主动、对学生评价不反思、对同行评价不落实、对专家评价不自信;需从“抓实促改”入手,解决评价多维与数据应用的指导性转化矛盾,实现评价工具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二、建构经典研读的PDCM教学模式
基于《共产党宣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崇高地位,本课程的价值目标,或者说学生意义学习的归宿,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个体融入人类解放的意义关联。为此,我们设置了四个关键性的教学环节“问题(problem)—对话(dialogue)—批判(Critique)—意义(meaning)”,构建经典研读思辨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的意义觉醒。
(一)以“问题点”重构教学内容,把道理讲深
坚持问题导向,团队将《共产党宣言》文本设置了38个问题点。问题点是区别于知识点的文本解读的细分方案,具体设置的考虑如下:(1)照顾整个文本,做到不遗漏,让学生对《宣言》有完全而细致的把握;(2)提炼关键词,但不做出具体判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3)契合教学需要,原则上一个学时讲解和讨论一到两个问题点。
问题点的设置如下图:
设置问题点的教学意义有:(1)首先解决了没有教材和教案的困难,使得《〈共产党宣言〉研读》课程的教学进度有了规范严整的安排;(2)有助于把相关基本原理讲深。《共产党宣言》文本篇幅不长,个人普通阅读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读完。要把道理讲深,必须细分讲解内容;(3)实现了从文本话语到教学话语的转换。
(二)通过深度对话把道理讲透
把道理讲透,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讲理的方法论方面强调对话式教学;一个是讲理的技术方面,采用项目性学习、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基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特点,主要从问题与文本、马克思与他者、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拓展其对话的空间。
第一,通过问题与对文本的对话来深化命题的阐释空间。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同时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紧扣文本的,可以是对文本命题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马克思为什么这样表述?该命题是如何扩展的?这个文本应当如何理解才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以及与马克思其他命题的一致性?
第二,通过马克思与他者对话来凸显《宣言》原理的创新。研读《共产党宣言》,不能仅仅只是了解《共产党宣言》,而应当将《共产党宣言》视为一个路标,由此把握马克思与主要的思想家之间的相互位置和关系。
第三,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来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意义与当代价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与马克思的时代,也是列宁和毛泽东时代存在着重要的差别。简单地持历史来批判当代是一种教条主义的表现,而借当代的做法来批判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也是一种幼稚的做法。因此,有必要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把问题讲透。既要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又要把握当代继承和发展历史实践的重要价值。
第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来树立“四个自信”。《宣言》中的理论命题有些具有扩展性,并在后来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中得到检验;有些得到修正;有些只具有当时的历史含义在后来得到改变。只有将马克思的理论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比对,才能更好地理解《共产党宣言》,也才能更深入地推进理论创新。比如,“消灭私有制”一节,通过把握公私关系的辩证关系,看到公私之间存在着连续谱的方面,指出中国在所有制改革的创新意义,既维护了“消灭私有制”这一基本的原则,又有效地阐述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内在逻辑,有效地确立了道路自信。
(三)建构批判性思维语境把道理讲活
着力建构批判性思维语境,通过具有高阶性和挑战度的学术训练,润物无声,隐性推进理论说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发自主进入理论场景。批判性思维环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确立学生的批判主体,由知识消费者变为知识生产者;一创设思辨性话语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思考。一个是使用多维教学场景来引导学生进入到《宣言》的语境。
确立批判性主体地位的主要手段是(1)项目性学习和翻转课堂;(2)引入教学团队科研成果;以及(3)联系实际展开争鸣。
各章翻转课堂的安排如下:
科研成果延伸,是指通过教师自身的科研体会来构建学生与马克思的学思之桥。团队经过精挑细选,选择主讲教师和团队的著作1部,译著2部,论文14篇(其中2篇为团队成员作者)作为教学过程的拓展延伸。这些科研成果的延伸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学术前沿,同时也产生参与科研的信心。
联系实际展开争鸣。比如讲解资产阶级将一切家庭变为纯粹的金钱关系时,以商业代孕问题为例展开讨论,争论非常热烈,课堂上意犹未尽,在超星学生通的讨论区继续争鸣。
思辨性话语创设围绕着《宣言》的宏大历史观展开。教师的话语策略是通过开放性表述“诱导”学生进入《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问题及其语境。少一些独断性评论,反而更容易激发同学们的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种开放性表述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通过阐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让同学们自己来比较、辨析然后再自主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将学生的问题与观点置于马克思宏观理论框架中的具体定位,从而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阶性与正当性。
在教学场景创设方面,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地相结合的方式来创设多维度多方式的思辨的研读讨论空间。具体的手段包括:虚拟仿真实验、超星学习通和微信群、QQ群等信息化手段以及移动课堂。
(四)围绕人类解放生成高阶学习意义
本课程致力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让学生在研读《宣言》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个体与人类解放这一目标的关联,从而实现超越日常生活的高阶意义学习。就《宣言》研读而言,其初阶学习意义是理解世界,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认知,它们投射到高阶意义上则分别对应于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个人践行。右图是这一学习意义在《宣言》各章的教学,它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研读》的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评价方面,除了常规性的知识、能力评价上,尤其强调学生的价值观。在开课初、期中以及期末考核中相关问题以观察学生的价值观进展。
作者简介:李风华,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处发202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