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广播电视编导视角下焦裕禄精神传播的新媒体转型

作者

盖祥贝

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 河南开封 475300

摘要: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为红色精神传播带来新机遇。广播电视编导作为内容生产的核心角色,需以创新思维重构焦裕禄精神的叙事逻辑:通过短视频、互动H5、VR纪录片等新媒体形式,打破时空限制,以年轻化语态、沉浸式体验增强传播感染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广播电视编导视角下焦裕禄精神传播的新媒体转型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焦裕禄精神传播;新媒体转型

引言

媒介融合与数字化浪潮下,焦裕禄精神的传播亟需突破传统广播电视的线性叙事框架,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破圈”效应。短视频、互动H5、VR沉浸式体验等形态,不仅能够重构焦裕禄事迹的时空维度,更能通过用户参与式传播激活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

1广播电视编导视角下焦裕禄精神传播的新媒体转型研究意义

广播电视编导视角下焦裕禄精神传播的新媒体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看,该研究拓展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媒介范式,探索了红色文化资源在数字化语境下的创新表达方式,为广播电视编导学科提供了新媒体叙事策略的实践参考。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线性传播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代受众的接受习惯,而短视频、互动H5、VR等新媒体形态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增强焦裕禄精神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使抽象的精神内涵具象化、可视化。从现实意义分析,该研究有助于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能,通过年轻化、轻量化的表达方式提升焦裕禄精神的传播广度与深度,促进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精准触达不同圈层受众,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传播升级,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路径。这一转型不仅关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能力重构,更对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价值。

2广播电视编导视角下焦裕禄精神传播的新媒体转型中面临的困难

2.1叙事方式转型困难:传统与创新的冲突

在广播电视编导视角下,焦裕禄精神的新媒体传播面临叙事方式转型的核心挑战。传统媒体长期采用线性叙事和宏大视角,强调权威性与完整性,而新媒体环境更倾向于碎片化、互动性和年轻化表达,两者在叙事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模式下的英雄塑造往往呈现高大全形象,容易导致年轻受众产生疏离感,难以引发情感共鸣。新媒体传播要求内容具备更强的故事性和代入感,但如何在保持焦裕禄精神严肃性的同时,避免过度娱乐化成为关键难题。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形式对叙事节奏和视觉表现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编导需突破固有思维,探索更具创意的表达方式。通过微观视角聚焦人物细节,或采用沉浸式技术增强观众参与感,均需在内容深度与传播效果之间寻求平衡。这一转型过程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适应,更需要对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从而实现红色精神在数字时代的有效传承。

2.2技术手段与创作能力的局限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焦裕禄精神面临技术实现与专业能力的双重制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虽能显著提升传播效果,但对制作团队的技术储备提出较高要求,传统广播电视编导往往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训练。高质量新媒体内容的制作涉及交互设计、程序开发等跨学科知识,现有编导团队的知识结构难以完全覆盖。4K超高清、三维建模等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加制作成本,基层广电机构在设备投入和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现实困难。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导致创作团队需要持续学习新工具,而传统媒体相对固化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革。专业人才缺口与技术应用成本形成双重阻碍,制约了新媒体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深度应用。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升级,更要求创作团队建立全新的数字思维和跨媒介叙事能力。

2.3传播渠道碎片化,精准触达难

当前新媒体生态呈现高度碎片化特征,为焦裕禄精神的精准传播带来显著挑战。多元化的数字平台形成信息传播的孤岛效应,不同渠道的用户群体存在明显差异,传统广播电视的广谱传播模式难以实现有效覆盖。算法推荐机制倾向于推送娱乐性强的内容,导致主旋律题材在流量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普遍缩短,内容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价值传递,这与焦裕禄精神需要深度解读的特性形成矛盾。社交媒体的圈层化传播规律使得内容难以突破固有受众边界,主流价值观的渗透面临结构性障碍。平台数据壁垒导致传播效果评估困难,无法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和反馈机制。

3广播电视编导视角下焦裕禄精神传播的新媒体转型的实施策略

3.1叙事方式创新:从宏大叙事到情感共鸣

在焦裕禄精神的新媒体传播中,叙事方式的创新成为关键突破口。传统宏大叙事模式逐渐转向更具情感张力的表达方式,通过聚焦人物细节和日常生活场景增强受众共鸣。微观视角的运用能够突破刻板印象,例如展现焦裕禄与群众交往的具体事例或工作笔记中的真实记录,使英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年轻化表达手段的引入改变了严肃的传播语态,动画短片、手绘漫画等形式降低了接受门槛。沉浸式技术的应用开创了全新体验维度,虚拟现实场景还原使观众得以"亲历"历史时刻,情感联结因此深化。这种叙事转型不仅保留了精神内核的严肃性,更通过故事化手法提升了传播的渗透力,使主流价值观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

3.2技术赋能:降低制作门槛,提升传播效能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焦裕禄精神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内容创作门槛,智能脚本生成和虚拟数字人技术使得基层制作单位也能产出专业级内容。4K修复技术让历史影像资料焕发新生,大幅提升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跨平台分发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内容的一次创作、多端适配,有效解决了传播渠道碎片化难题。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使传播效果评估更加精准,通过用户画像和行为追踪,内容投放实现了从粗放式到精准化的转变。云端协作平台的普及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多地创作团队能够实时协同工作。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优化了制作流程,更从根本上改变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效能评估体系,为精神传承注入了科技动力。

3.3传播矩阵构建:从单向输出到参与式传播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焦裕禄精神传播亟需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播矩阵,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范式转换。社交媒体平台的深度运营能够突破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通过建立微博话题、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形成协同效应。用户生成内容机制的引入显著提升参与度,鼓励受众分享与焦裕禄精神相关的个人感悟或创意作品。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模式拓展了互动维度,虚拟展馆与实体纪念馆形成互补,增强体验的延续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精准触达,根据不同平台用户特征定制差异化内容。社群化运营培育稳定受众群体,通过定期主题活动维持传播热度。

结束语

焦裕禄精神的新媒体传播,本质是红色IP的当代化表达。广播电视编导需以“技术赋能内容”为核心理念,通过跨平台叙事、数据化反馈和轻量化传播,将公仆情怀转化为“Z世代”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向立东,苏士梅.跨媒介视域下焦裕禄精神的塑造与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5,(04):78-80.

[2]张红.新的文化使命视域下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价值[J].水文化,2024, (12):22-24.

[3]刘树燕,邵萍,聂瑶.焦裕禄精神的生成逻辑和传承弘扬[J].沂蒙干部学院学报,2024,(03):75-81.

[4]赵佳鹏,杨恒,蔡亚欣.融媒体视域下焦裕禄精神的创新传播研究[J].今传媒,2024,32(05):1-4.

[5]李梦垚.媒介融合视域下兰考县融媒体中心助力红色文化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