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王霄颖

身份证号码:130731199211015222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 075600

摘要:现有抗震设计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设计方法在面对更复杂的地震荷载时表现出局限性。为了提升建筑抗震性能,必须在材料选择、结构形式与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优化,同时结合智能监测与自适应控制技术,实现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调节。在探讨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优化建筑抗震设计,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震动传递和能量积累,若无法有效减缓震动或优化结构,就可能造成严重损害。为了提高建筑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本文探讨了通过优化隔震系统设计、应用创新建筑材料及智能监测控制系统等策略,为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1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原理

1.1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原则

安全性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首要任务,建筑结构应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能够承受强烈地震作用而不发生大规模破坏。除了安全性,抗震设计还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性。即便在中等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建筑仍应保持基本的功能和运营能力,不应出现严重的结构损坏,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经济性是设计过程中必须平衡的一个因素。抗震设计不仅要确保建筑的安全性与功能性,还要考虑到设计、施工和维护的成本,以实现经济上的可行性。

1.2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设计过程中,要评估建筑结构的自然频率与震动模式,并与地震波的频率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确保建筑不会因共振而受到严重影响。能量分散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地震波传递到建筑时,其携带的能量需要在建筑结构中被有效分散与吸收。通过优化结构布局与材料选择,建筑能够更好地分散这种能量,减少震动对建筑主体的冲击。延性设计原理强调建筑在受到强烈地震作用时不应发生脆性破坏,而应通过材料的延性特征使结构产生可控制的塑性变形。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设计理念与设计规范的滞后性

(1)早期的抗震设计主要聚焦于结构的承载能力,而对延性设计、能量耗散以及隔震与减震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在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中,主要以提升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为核心,即通过增加构件截面尺寸、提高材料强度等手段来增强抗震性能。然而这种方法存在显著的局限性,过分依赖构件强度,忽视了建筑整体的抗震韧性,导致建筑在遭受强烈地震作用时容易发生脆性破坏。面对现代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依赖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深入研究和引入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2.2材料与施工质量问题

建筑材料品质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采用劣质或不符合规范标准的建筑材料,将显著削弱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与延展性。常见的问题涉及:①混凝土强度不足:部分工程采用低标号混凝土,导致其抗压强度与耐久性不足,在地震力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②钢筋质量问题:钢筋的屈服强度偏低或延展性不足,可能导致构件在地震力作用下提前失效。

2.3计算软件参数设置不当,影响精确度

现代抗震分析高度依赖于计算机模拟技术,但参数设定的复杂性可能导致计算结果的不精确性,例如阻尼比选取不当。在抗震计算中,阻尼比是一个关键参数,不同建筑结构的实际阻尼比可能与标准取值存在差异,这会影响计算的精确度。此外,地震波输入选取不当,抗震分析通常采用标准地震波输入,但如果未能选择与建筑所在区域地震特性相匹配的地震波,可能会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3建筑结构抗震优化对策

3.1从“以强抗震”向“以韧抗震”转变

传统抗震设计主要强调结构的承载能力,即通过提高材料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力。然而,这种方式容易导致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刚性过强,无法有效吸收地震能量,最终可能因脆性破坏而倒塌。近年来,国际上更加提倡“以韧抗震”的设计理念,即允许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通过延性耗能来减少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在结构设计时,注重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使塑性铰在预定区域出现,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采用能量耗散构件(如阻尼器、屈曲约束支撑等)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使建筑在大震后仍具备一定的可修复性。

3.2材料选择对抗震性能的影响与优化

钢材的使用在抗震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钢材如Q355和Q460等高强度钢不仅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还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具体而言,Q355钢的屈服强度在345MPa,而Q460钢的屈服强度可达460MPa。在节点连接、梁柱支撑等关键部位,使用高强度钢可以有效减少结构的破坏,增强整体韧性。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一般在30-50MPa,而高性能混凝土(HPC)的抗压强度可达到70MPa以上。为了提升混凝土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或碳纤维增强材料,来增加其抗拉强度和韧性。在建筑中,常见的做法是采用C60或更高等级的高强度混凝土,并结合钢纤维增强技术,以提高构件的耐久性和抗剪能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也是近年来抗震设计中的一种创新材料,其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强,适用于加强柱、梁等关键承载构件。材料优化不仅体现在抗震性能提升上,也对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和耐久性产生积极影响,尤其在地震多发地区,合适的材料选择是保证建筑抗震安全的关键。

3.3注重施工质量与管理

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准确、浇筑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钢筋的安装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钢筋的数量、间距和锚固长度等符合规范。构件的连接质量也不容忽视,焊接、螺栓连接等要牢固可靠。此外,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也至关重要,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质量检测和控制。只有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才能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有效实现,提高建筑在地震中的抗破坏能力。

3.4加强结构分析与计算

结构分析与计算是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环节。准确计算地震作用是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常用的方法有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等。反应谱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地震反应谱来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时程分析法则是直接输入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动态分析,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反应。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高度以及场地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分析方法。

3.5加强规范实施与监管,提升设计执行力

尽管抗震设计规范已经制定,但在实际工程中,规范的执行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①部分项目未严格遵循最新规范进行设计,仍沿用旧标准,导致抗震能力不足。②监管力度不足,在施工验收阶段,抗震设计的执行情况未能得到严格检查,部分关键构件未能按照抗震要求施工。③缺乏设计人员的持续培训,导致部分设计人员对新规范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准确运用最新抗震设计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现代建筑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针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抗震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有着极为关键的价值和意义。为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为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还需要切实做好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实现建筑的整体优化,助力我国建筑行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晓丹.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9):62-64.

[2]何瑞淼,夏力.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要点分析[J].陶瓷,2023, (05):137-139+150.

[3]翟厚智.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分析[J].居舍,2021,(3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