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能效提升研究

作者

袁向钢

身份证号码: 420205197510115733 武汉宏信矿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矿井通风系统作为保障井下作业安全的重要设施,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矿工健康与生产效益。当前部分矿井存在通风网络结构不合理、风机选型不当、能耗偏高等问题,导致通风效果不佳且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本研究通过分析典型矿井通风系统现状,发现主要瓶颈在于气流分配不均、设备老化及调节手段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风流动态模拟的管网优化方案,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升级主扇风机,并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实时风量调节。实践表明,优化后的通风系统显著改善了工作面空气质量,风流稳定性得到增强,同时能源消耗明显降低。该研究成果为同类矿井提供了可借鉴的节能改造路径,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性与环保性的双重提升。未来研究方向应聚焦于物联网技术与通风系统的深度融合,以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

关键词:矿井通风系统;能效提升;优化策略;智能监控;变频调速

第一章:结论

矿井作为地下作业场所,通风系统承担着输送新鲜空气、稀释有害气体和调节温湿度的重要职责。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和作业范围扩大,传统通风方式面临气流分配不均、能耗过高、设备老化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矿工职业健康,还直接影响矿井的生产效率与经济运行。

第二章:矿井通风系统现状与问题分析

2.1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构成与运行原理

矿井通风系统主要由进风井、回风井、通风网络、主扇风机和调节设施五大部分组成。进风井负责将地面新鲜空气引入井下,回风井则将污浊空气排出地表,二者共同构成气体循环的主通道。通风网络由主巷道、支巷道和连接风道交织而成,形成空气流动的路径系统。主扇风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通常安装在回风井口附近,通过机械做功产生气压差,驱动空气在巷道中持续流动。

通风网络的拓扑结构直接影响气流分配效率。常见的布置方式包括中央并列式、对角式和混合式三种。中央并列式布局简单,但容易造成远端工作面供风不足;对角式通风路径较长,但气流分配相对均匀;混合式则结合两者优点,通过合理设置通风构筑物实现分区调控。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矿井开采规模、巷道走向及作业面分布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网络结构。

主扇风机的工作特性与系统能耗密切相关。传统定速风机往往采用"大马拉小车"的运行方式,在非满负荷工况下效率低下。现代变频调速技术通过改变电机转速来匹配实际风量需求,可显著降低无效能耗。此外,辅助通风设施如局部通风机、风门和风窗等,用于微调特定区域的风量分配,这些设施的协调控制对维持系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2.2当前矿井通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当前矿井通风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面临多重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井下作业安全与系统能效。首先,通风网络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部分矿井沿用早期设计的通风路径,未能随开采活动延伸进行动态调整,导致远端工作面新鲜风量不足,而近端区域则出现风量过剩。这种气流分配失衡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可能导致有害气体积聚,形成安全隐患。

风机设备老化与选型不当问题突出。许多矿井主扇风机已连续运行十余年,叶轮磨损、轴承间隙增大等问题导致运行效率显著下降。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风机额定风量远大于实际需求,在采用挡板节流调节时,大量电能被消耗在克服节流阻力上。这种"大马拉小车"的运行模式使得通风系统能耗长期居高不下。

第三,动态调节手段不足制约系统适应性。传统通风系统主要依赖人工操作风门进行风量分配,面对井下开采条件变化时响应迟缓。特别是在工作面推进或巷道延伸时,固定式通风设施难以及时调整风量配比,常出现局部区域风流紊乱现象。这种调节滞后性不仅影响作业环境质量,还可能引发瓦斯超限等安全隐患。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当前矿井通风系统在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和运行管理等多个环节均存在改进空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系统整体出发,既要优化网络结构,也要提升设备能效,更要增强系统的智能调控能力。只有综合施策,才能实现通风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第三章: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能效提升策略

3.1通风系统优化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涉及多项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管网结构改造、风机性能提升和智能控制三个方面。管网结构优化是基础性工作,重点在于调整通风网络布局。通过分析现有巷道的通风阻力分布,识别出高阻力区段,采用增加并联风路、缩短通风路径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总阻力。对于老旧矿井,特别要注意改造那些拐弯过多、断面突变的巷道,使气流流动更加顺畅。这种结构优化能显著改善井下各工作面的风量分配均衡性。

在风机设备升级方面,变频调速技术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定速风机通过调节风门开度来控制风量,这种方法会浪费大量电能。而变频技术通过改变电机转速来调节风量,使风机始终工作在高效区间。实际应用表明,这种调速方式不仅能满足不同开采阶段的风量需求,还可以大幅降低能耗。此外,对于已经老化的风机设备,采用新型高效叶轮进行改造也是提升性能的有效途径。更新后的风机在相同工况下可提供更大风量,同时运行噪音明显降低。

在优化实践中,这些技术往往需要综合应用。例如先通过管网改造降低系统阻力,再采用变频风机匹配优化后的网络特性,最后引入智能系统实现精准调控。这种系统性的优化方法,既考虑了短期见效快的改造措施,也兼顾了长期运行的智能化需求。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项技术之间的匹配性,确保改造后的系统能够协调运行。通过这种多技术融合的优化路径,可以在保障通风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能耗的明显降低和系统可靠性的持续提升。

3.2能效提升的创新方案与实施路径

针对矿井通风系统的能效提升,本节提出三项创新方案及其实施路径。首先是主扇风机的变频节能改造,通过将传统定速风机替换为变频调速型设备,可根据实际风量需求动态调整转速。改造过程需先测量矿井真实风阻特性曲线,据此选择匹配的变频器容量和电机参数。实施时优先在回风井主扇进行试点,逐步推广至全矿。这种改造不仅避免了节流损失,还能使风机长期工作在高效区间。

环形通风网络的构建是第二项创新方案。在现有通风系统中增设连接巷道,将树状结构改造成闭合环路。重点在采区边缘打通回风联络巷,形成多级环形回路。实施时需分阶段进行:先测绘现有通风阻力分布,设计最优环路位置;再通过局部巷道掘进实现环形连接;最后调整风门布局以适应新网络。这种结构能显著减少通风死角,降低气流输送阻力,使风量分配更加均衡。

这些创新方案在实施时需统筹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优先实施投资回收期短的项目,如变频改造通常在1-2年内即可通过节电收益收回成本。对于智能系统等较大投入,可采用分期建设方式,先建立基础监控功能,再逐步扩展智能调控模块。通过这种渐进式改造路径,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稳步提升系统能效水平。

第四章: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矿井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并验证了其应用效果。主要结论表明,通风网络结构调整能显著改善气流分配均匀性,特别是环形通风结构的实施有效减少了通风死角。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使主扇风机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节,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智能监控系统的引入实现了风量的动态精准调控,解决了传统人工调节响应滞后的问题。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使通风系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能耗的大幅降低。

参考文献

[1]冯姗,艾德春,杜海刚等.基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以《矿井通风与安全》实验为例.2016,19-20

[2]Zhou Xiaoxia.jia he mei kuang xin jin feng jing lin shi ti sheng xi tong fang an de shi shi.2010

[3]史敏雪.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四维”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6,9: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