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方法探析

作者

梁兆宇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中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其施工技术与质量管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近年来,因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引发的工程事故频发,如裂缝、强度不足、耐久性差等,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文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方法进行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管控方法

引言

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的核心材料,其施工过程直接决定了工程结构的承载力、耐久性与安全性。从原材料选择到配合比设计,再到浇筑、振捣与养护,每一环节均需精准把控,方能实现混凝土性能的最优化。同时,环境条件、工艺流程及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亦对质量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通过科学系统的质量管控手段保障混凝土性能达标,不仅是提升工程品质的关键,更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

1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1.1原材料控制

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性能的基础保障。水泥进场需严格检测3d和28d强度指标,储存时做好防潮密封处理,防止结块失效。骨料质量控制重点关注级配合理性、含泥量(≤3%)和有害物质含量,粗骨料压碎值不宜超过20%。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需检测活性指数和烧失量,确保性能达标。化学外加剂使用前必须进行适应性试验,严格控制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所有材料进场时需按规范要求批次抽样检测,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档案。同时,骨料应分仓堆放防止混杂,水泥储存期不宜超过3个月。

1.2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综合考虑强度、耐久性和施工和易性要求。通过系统试验确定最佳水胶比、砂率及外加剂掺量,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如C30、C40)和抗渗指标(如P6)。合理使用粉煤灰等掺合料可降低水化热,减少温度裂缝风险。施工和易性通过坍落度(泵送混凝土宜为160-200mm)或扩展度控制。配合比需经试配验证并动态调整,在高温环境下可适当增加用水量并掺入缓凝剂,低温条件下则需减少用水量并添加早强剂,以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3浇筑与振捣

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彻底清理模板内杂物并充分润湿基层,防止模板吸水导致混凝土表面开裂。施工时应采用分层浇筑工艺,每层厚度控制在30-50cm范围内(不超过振捣棒作用长度的1.25倍),相邻两层浇筑间隔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振捣作业采用插入式振捣器,遵循"快插慢拔"原则,振点间距控制在40cm以内(不超过振捣半径1.5倍),确保振捣充分且不过振。对于钢筋密集的梁柱节点等部位,应选用小型振捣棒或人工辅助插捣。浇筑完成后及时刮平表面,并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以有效预防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

2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分析

2.1强度不足

混凝土强度不足是施工中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抗压强度低于设计要求。主要原因包括原材料不合格(如水泥强度不足、骨料含泥量高)、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水胶比过大、掺合料过量)、搅拌不均匀或时间不足导致胶凝材料分散不充分。此外,施工过程中加水调整坍落度、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到位(温湿度不足或时间过短)也会显著降低混凝土强度。若强度不足,可能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影响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

2.2裂缝问题

混凝土裂缝是影响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的重要缺陷,主要包括塑性收缩裂缝、温度裂缝、干缩裂缝和荷载裂缝。塑性收缩裂缝多发生在初凝阶段,由于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导致;温度裂缝源于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产生拉应力;干缩裂缝因养护不当,混凝土失水收缩所致;荷载裂缝则因设计或施工超载引起。裂缝不仅降低混凝土的防水性和抗渗性,还可能加速钢筋锈蚀,影响结构使用寿命。

2.3外观缺陷

混凝土外观缺陷包括蜂窝、麻面、孔洞、露筋、色差等,主要由于施工工艺不当造成。蜂窝和孔洞多因振捣不充分或漏振,导致混凝土不密实;麻面通常因模板表面粗糙或脱模剂涂刷不均,使混凝土粘结不良;露筋则是保护层厚度不足或钢筋移位所致。色差问题常因原材料批次不同或养护条件不均引起。虽然部分外观缺陷不影响结构强度,但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并影响工程验收和观感质量。

3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管控方法分析

3.1施工前质量管控

施工前的质量管控是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基础。需严格审查原材料质量证明文件,水泥应提供3d和28d强度检验报告,骨料需检测含泥量、压碎值和级配曲线。配合比设计必须通过试验验证,重点控制水胶比、砂率及外加剂掺量,确保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和施工和易性要求。模板工程验收要检查刚度、密封性和尺寸偏差,钢筋工程需复核保护层厚度、连接质量和预埋件位置。同时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浇筑顺序、振捣工艺及养护措施,并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特殊环境(如高温、低温)施工需制定专项技术措施。

3.2施工过程中质量管控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是混凝土工程质量保障的关键。在混凝土搅拌环节,需严格把控投料顺序和搅拌时间,确保混凝土充分混合、质地均匀。运输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混凝土离析和坍落度损失,保证混凝土性能稳定。浇筑前,必须再次检查模板湿润程度及钢筋定位情况,避免因模板干燥或钢筋移位影响质量。浇筑时,需分层进行,每层厚度控制在300-500mm,振捣间距不超过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以表面泛浆作为振捣合格的标志。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需埋设测温点,实时监控并控制内外温差不超过25℃。高温季节施工应采取降温措施,防止混凝土早期失水开裂;冬季施工则需加强保温防冻,确保混凝土强度正常发展。此外,现场需留置同条件试块和标准试块,并定期检测坍落度,关键部位施工需安排专人旁站监督,确保每一环节均符合规范要求。

3.3施工后质量检测与评估

拆模后应立即进行表观质量检查,重点排查蜂窝、孔洞、裂缝等缺陷,采用超声波或雷达法检测内部密实度。标准养护试块和同条件试块需按期进行抗压强度试验,重要结构部位可辅以回弹法或钻芯法检测。耐久性评估包括抗渗性、抗冻性和碳化深度检测。质量验收需对照规范允许偏差,检查结构尺寸、平整度和垂直度。建立完整的质量追溯档案,记录原材料信息、配合比参数、施工日志及检测数据。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分析原因,制定专项处理方案,确保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是土木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本文从原材料控制、配合比设计、浇筑振捣等关键技术入手,分析了强度不足、裂缝及外观缺陷等常见质量问题,并提出施工前、中、后全过程的管控措施。通过科学管理、精细化施工和严格检测,可有效提升混凝土工程质量,减少质量隐患。未来,随着新材料、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混凝土施工将朝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为土木工程建设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张郑骞.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5):97-99

[2]陈英伟.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方法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6):97-99.

[3]田宏兵.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21): 109-111.

[4]蒋浩艺,刘登科.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分析[J].居业,2020,(08):181-182.

[5]纪军武.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分析[J].建材与装饰, 2020,(0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