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

作者

张杉

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加深,信息安全风险防控至关重要。本文系统阐述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安全风险,包括风险定义、特征及主要类型;介绍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步骤与常用工具技术;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提出防控策略,并深入探讨防控措施的实施步骤、关键点以及风险防控效果的评估与持续改进方法。旨在帮助企业构建科学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保障信息化系统稳定运行,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防控措施

引言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企业信息化系统深度融入生产、管理等各环节,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频发,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信息安全风险防控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围绕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安全风险,深入探讨风险评估、防控措施及实施优化策略,旨在为企业提升信息安全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安全风险概述

(一)信息安全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信息安全风险是指由于系统存在的脆弱性,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导致安全事件发生,进而对企业信息化系统中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隐蔽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客观性体现在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存在信息系统和使用环境,风险就必然存在;隐蔽性意味着风险往往潜伏在系统深处,不易被及时察觉;动态性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的更新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也在不断演变;复杂性则源于风险来源广泛,涉及技术、管理、人员等多个层面,且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二)企业信息化系统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

企业信息化系统面临的风险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物理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和管理安全风险。物理安全风险涉及自然灾害、硬件故障、人为破坏等对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物理设施的威胁;网络安全风险涵盖网络攻击,如黑客入侵、恶意软件传播、DDoS攻击等,可能导致系统瘫痪或数据泄露;数据安全风险体现在数据的非法访问、篡改、泄露以及意外丢失等情况;管理安全风险则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相关,如员工违规操作、权限分配不合理等,都可能为信息安全带来隐患。

二、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一)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与步骤

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需遵循系统化流程,主要包含准备、识别、分析和报告四个核心步骤。首先是评估准备阶段,需明确评估目标、范围和依据,组建专业评估团队,制定详细评估方案;接着进入风险识别,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梳理系统资产、脆弱性以及面临的威胁;随后的风险分析阶段,利用定性或定量方法,结合威胁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最后,将评估过程、结果及建议整理成报告,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这一流程确保风险评估全面、科学、有序开展。

(二)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与技术

在风险评估实践中,有多种工具与技术助力企业精准识别风险。工具方面,漏洞扫描工具如Nessus,能快速检测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渗透测试工具Metasploit,可模拟黑客攻击,验证系统防御能力。技术上,层次分析法(AHP)能将复杂风险因素进行层次化分析,确定各因素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可处理模糊性风险指标,对风险进行综合评判。此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能从人员和管理角度收集信息,辅助全面评估。这些工具与技术相互配合,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与效率。

三、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一)技术层面的防控策略

在技术层面,需构建多层防护体系以抵御各类风险。首先,加强网络边界防护,部署高性能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实时监测和拦截非法访问与恶意攻击;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加密数据传输通道,确保远程访问安全。其次,强化数据安全防护,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演练,防止数据丢失、泄露和篡改。同时,利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智能安全监测系统,对异常行为进行实时分析与预警,实现主动防御。此外,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和安全软件,修复已知漏洞,提升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二)管理层面的防控策略

管理层面的防控是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企业需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与权限,规范操作流程,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安全风险。加强人员安全培训,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员工对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常见威胁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在访问控制管理上,严格执行最小权限原则,对用户权限进行分级管理,并定期审查权限分配情况。同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引入第三方安全审计,定期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改进,保障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四、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的实施与优化

(一)防控措施的实施步骤与关键点

防控措施的实施需遵循科学步骤,确保落地实效。首先是规划部署阶段,企业要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与资源状况,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目标、责任部门与时间节点,这是实施的关键指引。接着进入技术措施落地环节,严格按照设计方案部署防火墙、加密系统等安全设备与软件,在此过程中,确保设备参数配置准确、系统兼容性良好是关键,否则可能出现防护漏洞。管理措施的推行同步展开,通过制度宣贯、培训等方式,让员工了解安全职责与操作规范,管理层的带头执行与监督是保障管理措施落实的关键。实施后期,需建立试运行机制,对防控体系进行全面测试,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保障防控体系稳定运行。

(二)风险防控效果的评估与持续改进

风险防控效果评估是持续优化的基础。企业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从技术指标和管理成效两方面评估。技术上,通过分析网络攻击拦截率、数据泄露事件发生率等数据,直观反映防护系统有效性;管理上,依据员工安全违规次数、应急响应效率等指标,评估管理措施落实情况。此外,定期开展内部审核与外部审计,邀请专业机构对防控体系进行全面评估,获取客观反馈。基于评估结果,企业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薄弱环节优化技术方案,如升级安全设备、改进加密算法;完善管理制度,如调整权限分配、细化操作流程。同时,密切关注行业安全动态与技术发展,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防控体系,确保企业信息化系统始终具备强大的安全防护能力。

结语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安全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贯穿风险评估、防控措施制定到落地优化的全过程。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明确隐患,从技术与管理层面构建防控体系,并严格落实实施步骤、动态优化防控效果,方能筑牢安全防线。在数字化浪潮加速的当下,企业需持续关注信息安全领域的新挑战与新技术,将信息安全理念融入企业运营各环节,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4(05):123-125.

[2]刘旭,王强,李悦。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3(20):185-187.

[3]赵晓萌,孙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3,40(09):335-33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