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字技术驱动下绿色金融与ESG 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龚迪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 四川成都 610041

引言: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数字技术驱动下绿色金融与 ESG 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为构建高效、透明、可信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体系提供实践参考,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绿色金融与ESG 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

绿色金融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其内涵在于运用金融杠杆引导并规制社会资源向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倾斜。具体而言,绿色金融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产品等多元化载体,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和风险管理。其运作机理除了体现在为绿色产业“输血供氧”的资源配置功能上,也深刻体现在通过差异化定价来奖励环境友好行为,同时通过限制性融资乃至禁入政策来惩罚环境污染主体,从而发挥其强大的行为引导和市场定价功能。

绿色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金融体系重构,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生。

(二)ESG 理念的价值导向

ESG 理念代表了企业管理和投资评估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其构建了一个超越传统财务指标、用以全面衡量企业长期价值的立体框架。ESG 理念价值导向在于深刻揭示企业的长期韧性,其深深植根于其对待环境、社会和治理议题的绩效之中。

环境(E)维度聚焦企业的“生态足迹”,关切其能源使用效率、碳排放强度、废物管理水平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程度,直指企业运营的生态边界;社会(S)维度审视企业的“社会许可”,评估其在与员工、客户、供应链伙伴及社区关系中的表现,涵盖劳工标准、产品安全、数据隐私;治理(G)维度则夯实企业的“运行根基”,关注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多样性、高管薪酬合理性、股东权利、商业道德与透明度,是保证企业有效管理 E 和 S 风险、赢得长期信任的制度保障。ESG 三者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共同指向一种更具包容性、责任感和远见的发展模式。

(三)绿色金融与ESG 的融合趋势

绿色金融为ESG 提供了价值实现机制,使ESG 绩效可以通过市场的金融语言被识别、评估且予以相应的激励约束,真正让良好的 ESG 表现成为企业获取低成本资金的“新通货”;反之,ESG 为绿色金融提供了评估框架,极大地丰富了绿色金融的内涵。

二、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模式创新路径

(一)绿色金融产品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正从根本上重塑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发行、交易和管理全生命周期,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产品效率、透明度与创新性,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升级。

1 人工智能算法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金融机构对绿色资产进行精准定价,使得绿色信贷利率、绿色债券发行成本能够动态挂钩企业的实时环境绩效。例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项目减排数据,从而实现“表现越好、成本越低”的浮动定价模式,极大提升金融资源的环境配置效率。

2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以其分布式、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优势,为绿色金融产品构筑了坚实的信任基石。通过把绿色资产数字化为通证,记录其从生成、认证、交易到注销的全链条信息,保证了资金流向的透明化和“洗绿”空间的彻底杜绝,大幅降低了第三方认证与审计的昂贵成本,更为绿色资产证券化(如将小额绿色项目资产打包证券化)和碎片化交易(降低投资门槛,吸引更多投资者)等创新提供了可能。

3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的引入实现了自动化执行,一旦预设的绿色绩效指标达成,贷款优惠条款(如下调利率)即可自动触发,或碳资产可自动划转,极大地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风险(如人为延迟执行、操作失误),提升绿色金融产品条款执行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二)ESG 评价体系的智能化优化

传统 ESG 评价长期存在数据缺失、主观性强、更新滞后和“漂绿”难以识别的困境,而数字技术正从数据源、方法论和时效性三个层面驱动 ESG 评价体

系发生颠覆性的智能化优化。

1 数据采集层面

(1)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高效爬取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新闻舆情以及社交媒体动态,从中提取关于企业 ESG 表现的负面争议(如环境违规舆情)和正面实践(如公益项目信息),丰富评价数据维度;

(2)物联网设备提供了客观的另类数据,直接监测企业的实时碳排放、工厂夜间灯光强度(反映生产活跃度)、水资源消耗乃至供应链物流情况,打破了企业自我报告的信息垄断,构成了交叉验证的可靠数据。

2 算法模型层面

在算法模型层面,机器学习模型能对上述多源异构的海量数据(如自然语言处理提取的文本数据、物联网监测的实时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自动识别出最具预测性的ESG 风险指标,动态调整各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出更科学、更客观、更适应不同行业的智能化ESG 评级模型。

(三)碳金融与ESG 的耦合创新

碳市场是连接绿色金融与 ESG 的核心枢纽,而数字技术正在推动碳资产从一种模糊的合规工具转变为高度标准化、流动化的数字金融资产。

1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分布式账本,为每一吨碳排放权或碳减排量提供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记录其创造、分配、交易、清缴和注销的全过程,“碳资产上链”模式彻底解决了传统碳市场中重复计算、欺诈和透明度低的痛点,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的数字碳市场奠定了基础,保障碳金融交易的合规与高效。

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保证了碳减排量监测、报告与核查过程的自动化。通过在减排项目现场部署传感器,能自动地把减排效果数据上链;智能合约随后可据此自动生成可交易的数字碳资产,极大缩短开发周期,并降低成本,为碳金融业务拓展提供便利。

3 耦合创新的关键成果

一系列创新使得企业的碳资产管理绩效得以被实时、不可篡改地量化呈现,直接与其财务价值挂钩,从而极大地丰富了 ESG 的价值实现路径。一个拥有高质量数字碳资产、积极利用碳金融工具管理气候风险的企业,其环境(E)和治理(G)表现会获得金融市场更直观的正面反馈,碳金融由此成为驱动企业提升整体ESG 表现的重要市场化激励机制,推动二者形成良性耦合循环。

(四)绿色投资与普惠金融的融合

数字技术正在打破绿色投资与普惠金融之间的传统壁垒,催生出兼具环境效益与社会包容性的创新模式。

1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有效解决了小微主体绿色资产识别的难题。通过整合企业的能源账单、物流数据、纳税信息乃至其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足迹等多维数据,构建出能够精准评估其绿色属性与信用风险的画像,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有能力为分散的、小规模的绿色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填补小微绿色主体的融资缺口,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投资结合。

2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构建高效的微金融基础设施。通过智能合约把大量小微绿色资产打包成链上数字资产池,拆分销售,从而吸引大规模机构资金投资于普惠绿色领域,打通绿色投资与小微绿色项目的资金通道;同时,基于区块链的碳普惠平台,可激励社区的绿色低碳行为(如低碳出行、节能生活等),让人均能分享绿色发展的收益,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绿色行动的积极性。

三、结语:

在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下,数字技术、绿色金融与 ESG 的深度融合已是重塑经济生态的核心驱动力。这既是时代的机遇,更是对全领域协作智慧的长远考验。

参考文献:

[1]周黛倩,王晓燕.ESG 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数字化改进视角[J].金融科技时代,2025(3):112-117.

[2]吴博,严俊,陈霖.绿色金融背景下保险公司ESG 风险管理创新研究[J].上海保险,2025(4):11-19.

[3]何友.绿色金融导向下 ESG 表现与绿色技术创新:基于双重差分的实证[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