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难点与控制要点
王晨惠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面临设计深度不足、签证变更失序及材料价差追溯困难等核心难点。控制要点需构建“全生命周期穿透式审核框架”:前端通过BIM正向设计锚定工程量基准,中端依托区块链技术固化过程证据链,后端应用智能算量算法校核结算偏差,提升结算精度,为行业建立公平、透明、高效的造价治理范式提供方法论支撑。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难点与控制要点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难点;控制要点
引言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是平衡建设方与施工方利益的关键环节,但长期受制于设计变更频繁、隐蔽工程追溯难及合同条款模糊等痛点,导致结算争议频发与成本失控。传统审核模式依赖人工校核与纸质凭证,难以应对工程复杂性与市场波动性双重挑战。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造价预结算管理视角,通过“技术-制度-人才”协同路径,为行业破解审核低效困局、推动造价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
1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聚焦工程量清单合规性、设计变更追溯及合同条款履约验证。核心内容涵盖:基于BIM模型的工程量三维校核,识别错漏项;依托区块链存证固化签证变更时空轨迹,确保过程文件可溯性;通过材料价格指数库动态核销市场价差,锁定调差基准。同步审查措施费计取逻辑与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的完整性,结合AI模型识别异常计价模式。审核需贯穿决策至运维全周期,以标准化流程与专业化团队协同保障结算精度,实现建设方与施工方的利益均衡,规避争议性成本沉没。
2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难点分析
设计文件缺陷体现为施工图深度不足(如节点详图缺失、管线综合疏漏),导致工程量清单错项漏项。设计变更频繁且追溯无序,引发竣工图与现场实况偏离,结算阶段需逆向校核模型与图纸一致性。BIM正向设计缺失、专业协同不足(如建筑-结构-机电冲突未预检),加剧返工损耗与签证争议。设计意图模糊化(如材料规格标注笼统)推高暂估价风险,结算阶段陷入价格认定博弈。市场价格波动推高造价不确定性,主材调差机制缺失导致结算期价格追溯困难(如合同未绑定钢筋价格指数)。信息不对称与市场预测失真加剧价差博弈,供应商联合抬价或区域垄断推升隐性成本。动态核价机制滞后(如调差周期与施工进度错配),期货对冲工具应用不足,结算争议聚焦价格认定基准合理性。合同条款争议表现为计价规则模糊(如措施费包干范围不清)、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如不可抗力定义泛化),以及变更索赔条款表述歧义(如签证时效未约定)。合同类型混杂(如总价合同与单价合同嵌套)导致权责界面模糊,暂估价项目转固定价程序违规引发结算博弈。履约过程中权责归属争议(如甲供材损耗率认定分歧)与动态调差机制失效(如人工费指数未联动)进一步加剧审核复杂度,需通过标准化合同范本与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条款可执行性穿透。审计技术局限体现为传统审核依赖人工校核与纸质凭证,数据孤岛化导致跨期工程信息追溯断层。智能算量工具渗透率低,BIM模型与清单计价系统接口缺失,三维工程量校核精度不足。动态调差机制与市场价格指数库脱节,缺乏AI驱动的异常计价模式识别能力,难以应对不平衡报价与签证欺诈。审计流程标准化不足,主观经验主导结论,亟待技术赋能重构可信数据链。
3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控制要点
3.1前端控制
在设计阶段锚定基准的前端控制中,需通过BIM正向设计与价值工程(VE)分析实现技术经济性预控。基于LOD(模型精细度)标准构建全专业参数化模型,利用碰撞检测算法识别设计冲突,减少施工阶段的变更返工。采用VE功能系统分析法解构建筑子系统效能,通过功能系数(Fi)与成本系数(Ci)比值筛选优化点(如结构选型低碳化、管线综合模块化),形成成本限额设计阈值。同步对接企业定额库与主材价格数据库,通过BIM模型驱动工程量清单自动生成,确保清单项与设计图纸的精准映射。依托协同管理平台实现设计成果与成本目标的动态校核,形成“设计优化-成本约束-数据闭环”的基准锚定机制,为预结算审核提供可靠依据。
3.2中端控制
在施工过程穿透管理中,需构建区块链存证平台,通过时间戳与多方签名技术固化签证变更证据链,确保数据可溯且不可篡改。依托BIM-MEP协同模型实时校核施工进度与设计意图的偏离度,动态生成工程量偏差预警。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如RFID芯片)追踪甲供材入场验收与领用轨迹,锁定质量责任归属。同步实施材料价格动态核价机制,绑定大宗商品期货指数对冲市场波动风险。通过隐蔽工程影像化验收与工序逻辑穿透式追溯,压缩结算期争议博弈空间。最终形成“技术存证-过程追溯-风险预判”的穿透式治理闭环,为结算审核提供高置信度过程依据。
3.3后端控制
在结算审计标准化后端控制中,需严格遵循《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第7.3.5条,对分部分项工程量的±3%偏差阈值进行强制校核(如某项目钢筋量清单为850吨,模型算量872吨,触发超量预警)。依据《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TY01-31-2015)核定区域差异:例如某地区模板工程定额工日10.2工日/100m²,广州为9.8工日/100m²,需按工程所在地调整。针对材料价差,参照《工程造价信息》省级价格指数,如2023年第三季度湖北省螺纹钢HRB400E均价3850元/吨,超合同期基准价5%部分按调差条款补差。通过BIM模型与《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GB/T51301-2018)对齐,实现三维工程量与清单项自动映射(如墙体抹灰面积误差≤1.5%)。最终依托三级复核制(一审校量、二审核价、三审定案)闭合审计流程,确保结算文件符合国标强制性条文。
3.4能力建设
在能力建设层面,需培育跨学科知识融合的专业化团队,强化造价工程师在工程管理、法律实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复合能力。通过CDIO工程教育模式重构培训体系,依托真实项目案例推演(如EPC总承包结算争议模拟)与BIM协同平台沙盘实训,提升技术经济敏感性。组织层面构建知识管理中枢,整合历史审核案例库与风险预警规则引擎,通过冲突消解模型(如托马斯-基尔曼框架)训练团队应对结算博弈场景。建立敏捷化审核流程,以注册造价师为核心组建跨专业小组(土建、安装、法律),实施交叉复核与盲审制。同步推行持续学习机制,定期对标国际工料测量规范(如RICS标准)与新兴技术(如区块链智能合约),通过双通道晋升体系与绩效对赌激励机制激活人才潜能,形成“知识迭代-经验反哺-决策协同”的闭环赋能生态,为预结算审核提供可持续智力支撑。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需以“技术穿透、制度约束、人才驱动”为核心,构建全链条治理闭环。未来应深化人工智能在异常计价模式识别中的应用,探索碳排放成本纳入结算审核体系,响应双碳目标与智慧建造趋势。
参考文献
[1]芦岩.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居业,2024,(12): 248-249.
[2]蒋春燕.浅谈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要点[J].中华建设,2024, (12):64-66.
[3]林剑.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要点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 2024,(11):78-80.
[4]陈倩.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成本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上旬刊), 2024,(12):49-51.
[5]蒋国胜.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优化策略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4,(22):92-94.